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案 按比例分配問題教案篇一
本案例是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運用部分中央遠程教育資源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
一、收獲與亮點:
首先,本案例力圖體現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做)貫穿課堂始終。從情境導入、出示學習目標,創設問題以引導學生自習、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到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總結延伸,都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重要思想,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教師在課堂的任務只是觀察和思考、發現和指導、激勵和監考,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自我堅持、發現、改正的過程。
其次,本案例在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即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即運用“互教”、“班教”、“導教”的方法,即以會的學生教不會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問題教師設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積極討論,各抒己見,在相互討論中掌握知識;對于個性的或通過以上環節仍然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回答。
再次,在練習環節里,本案例采用自練、互練、導練等方式,鞏固學習效果。
總之,本案例體現了老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教學做得到了和諧統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的環節多,課堂容量過大。容量大導致個別環節沒有充分展開,時間倉促,學生討論不夠,理解不深透。
2、引用的遠程教育資源——圖片過多,導致情境導入時間過長,時間分配不合理,且設置問題放置太散,不利于學生集體討論也是導致時間不夠的一個原因。
3、對于學生的發言,沒有進行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三、改進方法。
1、科學有效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的弊端,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局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2、結合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開展課堂教學,讓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3、合理安排每節課的內容、時間,從40分鐘里要質量。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案 按比例分配問題教案篇二
一、 教材地位
《立方根》八年級數學上學期《實數》第二節《立方根》第一課時的內容。立方根(1)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算術平方根、平方根的有關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本節從內容上看與上一節平方根的內容基本平行,主要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從知識的展開順序上看也基本相同,本節也是先從具體的計算出發歸納給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后討論立方與開立方的互逆關系,研究立方根的特征。
二、 好的地方
1、本節課,我能很順利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駕馭整個課堂,使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把整個課堂調動的比較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到前面展示自己,并且表現的很好,得到成功的體驗,這也給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對后面的學習更加積極,也更想表現自己。
2、本節課的課容量很大,在引導學生類比平方根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問題的引入,自己歸納出立方根的概念,經過例1的教學,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通過兩個探究,得到立方根的性質和被開方數的取值范圍及立方根是它本身的數有1、-1和0,在學生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練習,完成了書中的課后練習和課后習題的1、2、3。
3、通過我在課堂上的觀察、了解,通過學生做練習的表現和做題情況,通過班主任老師對坐在后面的后進生的觀察反饋,知道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還是不錯的,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第二天我又問了一部分學生對《立方根(1)》這節課的學習感覺怎么樣,都會嗎?學生也都反映都會,聽的挺清楚,覺得挺簡單的。后面的后進生做的練習也挺不錯的,寫的都對,上課還回答了好幾次問題,都說的挺棒的。
4、教學中我對例2的要求規定了三點:先讀出下列各式,說明表示的意義,再求值。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又強化了立方根的概念,最后完成求值,完成解答。從中也是給學生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強化讀題的重要性,要明確題意,才能求解。其實,這也是通過這段時間聽指導老師陸春老師的課學到的,要感謝陸老師。
5、在講明中a的取值范圍時,我是在得到立方根的性質:一個正數有一個正的立方根;一個負數有一個 負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之后,讓學生思考a的取值范圍是什么,學生根據性質正數、負數和0都有立方根,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得到a的取值范圍,這樣很自然,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二、不足之處
1、教學中我總是以我的意識為轉移,課堂上按著我設計好的路線行駛,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把學生放出去,總是攥在自己的手里,我覺得學生應該會的、容易的就少講,覺得不好理解的就多講,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把學生放出去,掌控好他們,最后再收回來。
2、教學中我受自己的意識影響,缺少原理性的東西,缺少對定義的挖掘,有些地方沒有抓住定義去進一步解釋,缺少讓學生思考,去想的時間過程,讓學生知道本質的東西有利于學生理解(我總覺得學生都會了就不用過多解釋了)。
3、教學中沒有把平方根的相關知識列出來,所以對于立方根和平方根的類比就不顯得充分、鮮明,我都是用語言來表述的,以后再上這節課時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會更好。
4、在教學中,對立方和開立方這一對互逆運算體現的不夠,應該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立方運算的結果是冪,開立方的結果是立方根。
三、疑惑的地方
教學中,我一直認為,學生都會的東西,就沒有必要再去解釋、說明、講解,我覺得學生都會的地方還要去給解釋,再講,是在浪費時間,學生也不想再聽(這是學生的意見)。
四、感受與思考:
1、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培育,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2、學生理解的效果,取決于教師根據學生的經驗,作出的恰當的啟發引導,以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程度,包含主動性、過程性。
3、課堂難度和速度往往以中游學生為標尺,如何培養優生、幫助后進生?怎樣去操作?特別是后進生人群數量龐大,而且又要面對考試評比,課堂應當怎么辦?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案 按比例分配問題教案篇三
加法對現在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也許已經不是初步認識的,因為大多數學生都上過學前班或幼兒園大班,對于10以內的加法,他們已經很熟練了。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其中有些是機械化的,學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有些學生很天真地說:“我在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過了?!庇行f:“怎么一年級和幼兒園教一樣的東西?”他們進入學校學數學的最初興趣就這樣被破壞了!
作為一個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節課是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既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開始,也是應用題的啟蒙。 在《5以內的加法》這節教學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看主題圖,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再根據圖上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生:4只小鳥在草地上吃小蟲,又飛來一只小鳥。
師:通過這個圖意,能提出一個什么問題呢?(引出“一共有幾只小鳥”,讓學生感知如何提問)
師:“一共有多少只小鳥?”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列式?
生1:一共有多少只小鳥就是把開始的4只小鳥和后來飛來的1只小鳥合起來,應該用加法計算。
師:說的真好,那該怎么列式呢?
生2:4+1=5
師板書:4+1=5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師:4加1等于5,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
2、全班交流,探討多種算法
生1:我在幼兒園就知道了4+1=5了,我還會算很多的加法呢!
(看到他那洋洋得意的模樣,我情不自禁地夸獎了他幾句,聽了我的夸獎,他樂滋滋地坐下去了。)
生2:我在心里想,就知道了4+1=5,所以4加1就等于5了。
(這都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我是想讓學生說出諸如數數法、接著數、數的組成之類的算法,然后我好根據他們的多 樣的算法優化出用5的組成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于是,我不甘心,還是硬著頭皮接著問。)
師:大家都知道4+1=5,那你們能不能把你在心里怎么算的跟老師說說嗎?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人舉手了。)
師:好好想想,你是怎么計算出來的?怎么想的就怎么說。
課上到這里,我只好通過講解,讓學生知道有數數法、接著數和數的組成等算法。
不足之處:
1. 在通過圖意,提出問題這個環節,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提問。有的學生說成圖的意思,有的學生說成算式,答非所問。
2. 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雖然開學到現在,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但在本節課中還是有出現在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沒有認真聽。
3. 學生都知道4+1=5,但是不清楚怎么算,所以在提問的時候,以至于學生回答的不是我所想要的答案。
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和老師的點評,更深刻意識到,在一節課的教學中,要學會合理分配時間,突出重難點,主次要分清。在學生的注重和培養方面,一定要落實到位。學生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以后的展開教學各個環節時,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設計出的教案必須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而不是去讓學生去適應教師的教案。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案 按比例分配問題教案篇四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大氣,意蘊豐富的散文,中國臺灣作家琦君用抒情的筆調,描寫了自己小時候在家鄉搖花樂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兒時的美好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捧著美文品讀,讀者仿佛能感覺到字里行間彌漫著桂花的香氣,故鄉似乎也如影隨形。
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后反饋,引導體會,首先抓住兩處帶“浸”字的語句:
1.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似濃霧似微風彌漫著整個村莊;
2. 結合第5自然段的講解、朗讀,感受搖花的樂趣來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情,這桂花香不僅香甜了人們的嗅覺,還香進了鄉親們的心田,更香甜了作者對故鄉美好生活的懷念;接著結合上次理解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引導學生理解母親說的那句話,從中體會母親那種濃濃的思念與牽掛,然后讓學生聽聽一些思鄉的歌曲、讀讀一些思鄉的詩句,這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
最后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想想有沒有讓自己忘懷的人和事,說一說,與大家交流。這樣設計,對學生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另外我還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一是讓學生體會散文的文字美,鼓勵他們積累一些好句好段,二是讓學生通過朗讀來升華感情。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案 按比例分配問題教案篇五
《杠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杠桿”和“研究杠桿的秘密”。這節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制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復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杠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并馬上介紹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么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杠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秘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杠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桿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杠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杠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小學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不高之后,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初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一肯定會制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杠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么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搟面棍搟面。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杠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杠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杠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杠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杠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采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后提出用“杠桿尺”來研究杠桿作用,又說把“杠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杠桿的秘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杠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磥磉@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案 按比例分配問題教案篇六
新課改以來,從事思品課教學的教師都會深切地體會到,思品課教學長期因循“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講授---板書---講授”近呼一成不變的教學手段,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等應試教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已嚴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妨礙了其作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發揮,更是與素質教育的發展不相適應。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無疑為應試教育轉變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告別單一的粉筆、黑板,走向視聽結合的高效率思品課教學方式,以成為時代和社會的迫切要求。
如何在思品課中恰當使用多媒體?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興趣可以變苦學為樂學,便厭學為愿學,變被動為主動,創造性地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重要特點是集光、聲、色、像為一體,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并能滿足學生心理的不同需求,起到極佳的教學效果。
2、通過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為形象的直觀的知識,加深知識理解
思品課的基礎知識比較抽象,加大了教與學的難度。多媒體可以將聲音、圖像、文字等融為一體,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利于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具體。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
3、突破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效果。
在思品課中,有很多重點難點問題是教師難以憑口舌解釋清楚的,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等優點,借助多媒體處理信息,適度選擇,精心選擇,合理解釋和演示,教學的重點問題就容易說清楚,難點問題就容易突破。
4、增強時代氣息和可信度。
通過多媒體可以把一些新聞報道、記錄片以及反映實際的圖片、數據、視頻片段與政治可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就可以增加信息總量,反映時代脈搏,豐富教學內容,而且用事實說話,實現超時空的信息再現,從而大大提高政治課教育的可信度。
5、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近一主動提出步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通常與問題聯系在一起。意識到問題存在是思維的起點,當學生會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時候,他的思維就發動起來了。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評價活動的機會。誘發學生思考問題,以達到啟迪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回歸學習的主體地位。
總之,通過實踐表明,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班級比不使用的班級教學效果有著明顯的提高。使用的班級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對知識的理解非常深刻,知識面擴大,積極地思考,回答問題并能問題,創新能力大大增強。
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教案 按比例分配問題教案篇七
《一個蘋果》這篇課文,課文記敘了在上甘嶺戰役中,八位志愿軍戰士在防炮洞中,盡管干渴得厲害,卻舍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志愿軍戰士互相關懷、體貼的階級友情。這是一篇情感性很濃的課文。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達到共鳴。在教學中具體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了一個“情”字
主要運用了“激情引趣,渲染情感”的階梯性閱讀教學方法。
就是在教學中實現了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情感逐步升華,水到渠成。
二、突出了一個“巧”字
教學中,我只設計了一個問題:“誰該吃這個蘋果?”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具體描寫深入研究,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又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牽一發而動全身”,由這一問題輻射全篇,體現了巧妙。
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副板書:“他渴呀!他應該吃這個蘋果,但是……”并圍繞這個問題巧妙地貫穿了全文,同時讓學生情感逐步地升華,深深地體會了戰友間階級友愛的情感。
三、注重了一個“法”字
在教學中,我注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了邊讀書、邊畫、邊批注的讀書方法;教給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課文的方法等,培養了學生閱讀能力。
四、體現了一個“諧”字
在教學中,做到了欣賞學生,運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后進學生,如開始的腦筋彎彎繞游戲,對讀得慢學生的尊重等,真正地做到了師生關系的民主和諧。
不足:
盡管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著如下的不足
1、讓文本說話做得還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對蘋果的描寫是引導學生理解連長需要也很想吃這個蘋果的好機會,我沒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文本來體會效果會更好。
2、時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為這篇課文寫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學生對當時的環境可以說一無所知,上課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嶺資料對學生全盤托出,雖然學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這些資料放在蘋果在戰士們手中轉了一圈,又回到連長手中,再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是出示效果會更好。
【本文地址:http://m.nehjyms.cn/zuowen/192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