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沉思錄》讀后感字篇一
這本書是一段段話,各段之間關聯性不大,讀起來不存在串聯故事情節的顧慮。仔細想想,奧勒留皇帝在治國作戰的零碎時間中,記錄了自己的想法,行文倒也相符,幸運的是居然留傳下來了,我摘抄了感觸比較深的幾段話,自己的感想也在其中了。
在天亮的時候,如果你懶得起床,要隨時做如是想:“我要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我生下來就是為了做那工作的,我來到時間就是為了做那工作的,那么現在我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么可猶豫的呢?我既是為了這工作而生,那么我應該蜷臥在被窩里取暖嗎?被窩里較為舒適呀,那么你是生來就為了享樂的嗎?簡言之,我且問你,你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要有所作為?但是一些休息也是必要的呀!這我不否認,但是根據自然之道,這也要有個限制。
做事不可遲緩,言談不可雜亂,思想不可模糊,心靈不可完全傾注在本身上面,不可任其激動。
在談話中要注意所說的話,在行動中要注意所做的事,在后者中要于開始時洞察其所能引起的結果,在前者中要小心地把握含義。
向內看,善的源泉是內在的,如果你肯發掘,它便會不斷地噴涌。
《沉思錄》讀后感字篇二
最近,讀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錄》,關于感悟生命的一書,感觸頗深。可以說該書是一本充滿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從“養生”到“養心”,實現華麗轉身。面對當下文化焦慮、社會變革,精神頹廢,價值失衡的現實。作者走筆春秋,揚湯止沸,對衣食、男女、婚姻、—、人性、生死、靈魂、宗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全書詩情洋溢、哲思通透、禪意悠遠,行文流暢。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周國平先生對此評價很高。他說:“靈魂進入肉體,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靈魂是道,肉體是器。養生,不是調養肉體,而是調養靈魂,使之陽光明媚,照亮肉體。真正善養生者,必善采人類智慧之精華以養心,且聽曲黎敏說。”
是啊!曲黎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養生不如養心。她說:“醫藥只能部分地解決人肉體層面的問題,而更大的問題在于養心和養神。要想離苦得樂,還要內心的覺悟。”
由此可見,時下流行的養生詩話:“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真的還是有些道理的。我們認為,“補”是針對虛癥而言的。藥補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無病也可強身”。食補也是歷來醫家都極為推崇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那么,神補就是我國中醫的一大貢獻。中醫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靜養神,適度用神。動靜結合,節欲守神,怡情暢神。
因此,掃除種種煩惱,自我擺脫悲愁的情緒,都應屬于“神補”的范圍,嚴格地講還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內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歸結起來一句話;生命誠可貴,養生在養心。
【本文地址:http://m.nehjyms.cn/zuowen/302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