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篇一
秋高氣爽
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
處暑
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氣溫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南方“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對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說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后,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后了。
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較多的月份之一,該月熱帶氣旋平均生成5。3個,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有1。8個,與8月份相等。熱帶風暴或臺風帶來的暴雨,對華南和東南沿海影響較大,降水強度一般呈現從沿海向內陸迅速減小的特點。疾風暴雨帶來洪水地質災害仍需關注。
雷暴活動:華南、西南、華西。
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在華南,由于低緯度的暖濕氣流還比較活躍,因而產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華西地區,由于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
秋雨:華西地區
進入9月,我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它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的范圍,除渭水和漢水流域外,還包括四川、貴州大部、云南東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發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現。最早出現日期有時可從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但主要降雨時段是出現在9、10兩個月。“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
1、采菱
菱,又寫作菠,還叫作黃,生在水澤之間,處處都有。菱的顏色,或青或紅或紫,各不相同,其形狀有兩角、三角、四角以及無角的。菱大致可分為家菱和野菱兩種。種在坡塘中的,為家菱,葉子和果實都大;自然生長于湖中的,是野菱,葉子和果實都小,角尖直,刺人。菱性甘平,能清暑瀉熱,解毒滋補,安中,補五臟,補饑,輕身,凡是江河池沼地帶多有出產。每當新秋,或者深絳淺紅,或者深綠淺碧,漂浮在水面之上,鄉間婦女往往泛以菱桶或蘭撓,往來采摘。微風拂面,笑語盈盈,蕩漾水中,趣味無窮。而湖光釵影,素袂云鬢,參差掩映于夕暉之下,更是一道勝景。梁武帝有詩道:“江南稚女珠腕繩,桂掉容與歌采菱。”李白也有詩道:“菱歌清唱不勝春。”足見六朝以來,采菱唱詠的風氣很盛,文人墨客將其寫人詩詞歌賦,也十分普遍。
處暑前后,菱角結實正旺,女子身著布衣釵裙,邊歌便采,清風徐徐,蘭舟微蕩,可稱人生之樂事。
2、植菱
處暑期間種植菱的好處很多,新鮮的葵角性甘涼,煮熟者性甘平,可代谷充饑。菱的根莖可當蔬菜食用,菱角殼又可入藥。老而堅硬的黑色菱殼,燒成灰后,以香油調敷,能治療頭面黃、水瘡、無名腫毒等。
如果把菱搗爛浸泡,澄出粉,食用后可以補脾胃,強腳膝,益氣耐饑,健力行水,去暑解毒。取菱粉和米制成粥,能益腸胃,解內熱。鄉間人們常將菱蒸煮后曬干,剁米為炸、粥、果,貯藏起來可以代替糧食用,較嫩的菱則可以直接上市出售。菱不僅可以增加農家的經濟收益,而且能夠備荒,種植非常容易,不需要多大資本。宋代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曾經招募百姓在西湖種菱,其收益都用來準備修建湖堤。
3、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此外,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4、開漁節
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開漁節后,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還開展各種文化、旅游、經貿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們不僅領略到當地熱烈的漁文化,也品嘗了鮮美的海產品。
此時節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四周,魚蝦貝類發育成熟。所以,從這一天開始,往往人們可以品嘗到平時不多見的海鮮。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5、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筆者參加四川綿竹年畫節期間,參觀過當地放河燈的活動。在湖南省鳳凰古城,也有幸觀賞過放河燈民俗。
東南亞一些國家,特別是華人多的地區,也有放河燈的習俗。筆者在柬埔寨國慶節,在吳哥窟就觀賞過放河燈。
放河燈是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6、吃鴨子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其因是老鴨味甘性涼。做法也花樣繁多,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北京人就會到店里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7、潑水降溫
潑水習俗不僅中國有,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各地都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
處暑(chǔ shǔ)一詞中,“處”是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歷8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
此時太陽正運行到了獅子座的軒轅十四星近旁。夜晚觀北斗七星,彎彎的斗柄還是指向“申”(西南方向)。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盡管早晚已有些濃重的涼意,北京地區白晝的時間也減少到了13小時25分鐘。
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篇二
處暑代表寓意:表示炎熱暑期即將過去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暑”在古漢語里就是熱的意思,二十四節氣中根據一年中氣溫的不同,“暑”也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小暑、大暑、處暑。其中小暑是立夏過后,氣溫稍高有暑意但也不是很熱是為小暑。大暑比之小暑熱力要更甚,剛好處在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俗語說,小暑不算暑,大暑正伏天,就是這個意思。同時,大暑這一時期,也正是降雨旺盛時期。蒸發量大,空氣濕度大,就形成了即熱有悶的特點,也是人們最難受的“桑拿天”。最后的處暑,已經是立秋過后的節氣,雖有“暑”但處暑表示的是暑熱停止的意思。從處暑過后,暑熱結束,天氣轉涼就進入秋天了。
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中記載:"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處暑代表進入秋天,陽氣開始收斂,天氣開始涼爽,為順應自然,人們應當早睡早起,收斂神氣,建議晚上22:00前入睡,早晨6:00左右起床即可。
防暑防曬
古人云:"處暑十八盆",意思是:處暑炎熱,每天需一盆水洗澡,十八天節氣變換后就好了。可見,處暑還需謹防暑熱,切不可對秋老虎掉以輕心。處暑時節,陽光依舊猛烈,外出須做好防曬準備。
食宜清潤
處暑雖然依舊很熱,但已經帶有秋天的燥意。所以處暑飲食應以清淡滋潤為主。多吃時令水果如:梨、葡萄、西瓜等;時令蔬菜如:百合、銀耳、茄子、蓮藕等;禽類如:鴨肉、鴨蛋等;主食如:粳米、薏米、紅小豆等。但要注意的是:飲食宜適量,不可過飽,更不能貪涼飲冷,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
處暑各地的習俗不一樣,比如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日本各地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
【本文地址:http://m.nehjyms.cn/zuowen/300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