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一
首先,我對這本書的作者——羅貫中,有了一些了解。他是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的小說家,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想到我們這里曾出現過這么一位了不起的前輩,我真是自豪!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篇章。周瑜心胸狹窄,妒忌諸葛亮的智慧,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諸葛亮之所以智慧超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因為他刻苦學習、博覽群書、書讀五車,用自己的知識豐富了自己的頭腦,歷史上才上演了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現在正是我們學習的大好時光。看看我們現在的衣食住行,人家諸葛亮在茅草房里還好好讀書。我們現在有這么好的條件,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看看我們有些同學,比吃比穿比住,就是不比學習。爸爸媽媽辛辛苦苦供他們上學,他們卻不好好學習,怎么能對得起自己的父母呢?
前有古人,后有來者。讓我們學習經典名著里英雄人物的大智大勇。從現在起,刻苦學習,為將來美好的明天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二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我最早讀的一本書,早在我記事起就陪伴在我左右。第一次讀到它,我就被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更被里面充滿英雄氣概的一個個豪杰所震撼。里面的人物描寫同樣吸引著我: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令我不禁佩服作者起來。
《三國演義》主要寫了東漢末年帝王昏庸無道激起民憤,各地紛紛起義,討伐昏君其中三股軍隊最為強大,分別為蜀,吳,魏三國。三個國家為了自己稱帝打成一片,形成了三足鼎立。最后魏國大臣司馬懿與其子孫將三個國家一一消滅的故事。
里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趙云,他勇武過人,忠心耿耿,有一次他和劉備之子被困在千軍萬馬之中,可他沒有自己逃走,而是抱著劉備的兒子拼死沖出重圍將孩子給了劉備。從這里可以看出趙云的勇武與忠誠。所以我非常佩服他,
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攻打諸葛亮,而此時諸葛亮身邊沒有一個大將,士兵也分配到了各地,根本無法抵御十五萬大軍的攻打。于是諸葛亮利用司馬懿陰險多疑的特點想出了空城計:自己城墻上彈琴,幾個士兵裝老百姓打掃城門,司馬懿見了以為有詐,連忙撤退了。諸葛亮用智慧再次打倒了司馬懿。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國演義》是一本描寫歷史的好書,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既能讓我們知曉歷史,還能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技巧。它讓我百看不厭。朋友們,如果有時間不妨來讀讀這本書吧!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三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云。
那一日,三位長相奇特的人相繼走進一家客棧,他們一見如故,便決定在桃園結義,這一切仿佛是冥冥中注定。也許當時他們誰也沒想到他們會干出一番大事業,但歷史潮流讓他們成了三國中最令人敬佩的梟雄。
讀《三國演義》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戰場的殘酷,掌權者的爾虞我詐以及那些將士們的赤膽忠心。作者將每個人物都刻畫的栩栩如生,而三國人物中我最喜歡那位紅臉美髯的關云長。他不同于那莽漢子張飛,做事急急躁躁,不懂得為大局著想;他不同于那能夠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整日煞費心機去算計對手;他也不同于那以仁義征服人心的劉備,卻常常怯步不敢前進。
關公本名關羽,子云長,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29年,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服群雄,輔佐劉備完成三分大業。他撫一把胡須,提刀上馬,片刻華雄人頭落地,杯酒尚溫;他赤裸臂膀,手執棋子,面容平靜,竟一點看不出華佗正在為他刮骨療毒;他坐騎赤兔,手提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霸氣非凡;他單刀赴會,不露懼色……他戎馬一生,忠義一生,當麥城失利之后,他毅然選擇忠于劉備,最終慘死,成了無頭鬼。試想一下如果他受降,榮華富貴享受不盡,榮譽也是滿載而至,天下格局會不會變化呢?可他萬分敬重的大哥劉備對他有如何,也許只有關羽自己知道,而我所能讀出來的是:曹操是十分看重關羽的,并極力想把他招錄麾下。當麥城沒有失守時,劉備完全可以去營救,但他還是為了所謂大局著想,放棄了兄弟。當關羽死后,曹操為他舉行了一個隆重的葬禮,可以說曹操對關羽的器重不亞于劉備,但為何關羽還是選擇劉備,估計就是因為當年的桃園三結義吧,就是因為兄弟情義吧。
他忠貞守義,赤誠勇猛,他是義氣的化身,他是我們心中那個威風凜凜的武神。電影《關云長》講述的就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劇中關羽外表剛勁,內心柔情,俠義忠貞,仿佛將歷史中的那位武神活脫脫的搬進了熒屏,但又似乎少了點三兄弟彼此的信任,也許這就是關羽的遺憾。
余秋雨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有蘊含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蒼涼。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四
這是一部令我蕩氣回腸的書籍,這本《三國演義》是我的最愛。在書里描繪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戰爭,無數的豪杰英雄,血灑疆場的將軍美人無不讓人怦然心動。可是細細的品位三國,就能感受到這是人性的五味雜陳。生動的描繪了在那個時代政客梟雄們對于國家,地位的人性披露。
我喜歡武圣關羽,在我的感受中他是一個正義的化身。勇猛且充滿了智慧,剛毅中帶著一位將軍的英雄氣概。我喜歡他的義氣,可以為了兄弟付出一切的精神。自從和劉備結拜后,便死心塌地的為他征戰,數十年來立下了赫赫戰功。
對于他的朋友他能夠坦誠相待,推心置腹,從不耍奸計。對于敵人他能夠常懷仁德之心,以德報怨,銘恩于心,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彰顯了他的大義。最終以勇猛善戰,義薄云天,忠心護國而成為一代名將。
我十分敬佩關羽,他是我學習的榜樣。他讓我學會了正義,為一切不平事挺身而出的品格。對于朋友,要真誠相待,以心相交。對于國家我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忠于祖國,要為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做一個像他一樣愛國的人。
看了很久《三國演義》,在這碗充滿五味雜陳的湯里有苦,有甜,也有辛酸,也有讓我十分感動的地方。那以禮賢下士的著稱的劉備便是一位。讀了劉備的一生感悟非凡。劉備自小不得意,可他卻有著中興漢室的志向。并且為此韜光養晦,學習了數十年。有了機會他就牢牢的抓住。但是在他起兵的頭二十年是屢戰屢敗。可是卻又屢敗屢戰,足見他的毅力和為了國家的不辭辛苦。我想我們就要學習這種不怕輸,在哪里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的精神。
《三國演義》不僅精彩在戰場的廝殺,也表現在各自軍營里智者的斗爭。有臥龍稱號的諸葛亮一直是我認為最聰明的人。在面對敵人的強勢,他總是以微弱之力取勝,而且每次都是智慧的取勝。這讓我驚訝之時,也讓我學會在面對強敵時,不能硬碰硬,可以通過智慧取得勝利。對于中學生來講,這種精神對于我們的學習是應該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多動一點腦筋。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五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道盡佳話、得盡風流!
三國,這個烽火連天、戰亂繽紛的亂世,不知有多少平民百姓戰死、餓死。然而,亂世出英雄。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個亂世之中,可謂英雄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他們無不雄才大略、聰明絕頂,在這三國亂世之中留下了許都故事。
在這么多的英雄之中我卻最喜歡曹操。
有人不禁要問:“這曹操乃一代奸雄,你為何會喜歡他?”其實不然,曹操非但不奸詐,反而很忠心。
董卓入京,禍亂大漢。當時各路諸侯都擁兵一方,然而面對董卓的倒行逆施卻無一人敢出兵勤王。而曹操,這個當時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卻首倡義兵、廣發矯詔,呼吁天下諸侯出師勤王。終于,忙著趁亂搶地盤的各路諸侯們來了,然而一切卻非曹操所想的那樣。前來“勤王”的諸侯們并非是真心想要匡扶漢家天下。在與董卓戰了幾回后他們就安營扎寨不打了,干什么呢——吃喝玩樂。曹操看著皇帝被董卓擄走,而諸侯們卻歌舞升平、我行我素,全無一絲擔憂之意;心中既悲又憤,嘆曰“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由此可見曹操之忠心。
有人不禁要說:“曹操為人奸猾狡詐,毫無正直之氣”其實不然,曹操亦是一位不畏x暴、執法如山的官員。
那時曹操還只是一個洛陽北部尉,“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余條于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華貴皆責之”當時靈帝的寵臣蹇碩權勢滔天、無人敢惹,其叔仗其權勢公然違禁夜行。曹操卻不為所動“就棒責之”結果從此“內外莫敢犯者”。
由此可見曹操之正直。
有人不禁要說:“曹操殘忍好殺,毫無慈悲之心”其實不然,曹操亦懷有一顆仁慈之心。
陳宮,這位呂布的手下。死心塌地的幫呂布打曹操,后來為曹操所俘虜,卻不肯投降唯求一死。曹操惜其才華欲勸降,便道:“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如何?”陳宮道:“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爾”曹操見陳宮如此只好作罷,道:“即送公臺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怠慢者斬”陳宮聽完伸頸就戮。
由此可見曹操之仁慈。
曹操此人有許多優點。我最欣賞的是曹操的他建功無數卻是靠自己白手起家。他從一無所有到有了自己的武裝勢力;再到占許都、迎天子、滅呂布、降張繡、敗袁紹、統北方……這期間要經歷多少風風雨雨困難挫折?怕只有曹操自己才知道。
而劉備卻有一個皇叔的幌子可以招搖,身邊更有從一開始就對自己死心塌地并驍勇善戰的兄弟。后來又有了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對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天才軍師。至于孫權就更好了,直接就有了一份由自己老爹老哥打好的江東基業,身邊還有張昭、周瑜一文一武扶持左右。
曹操則一無所有。他孤身一人帶著幾千手下獨闖天下,硬是靠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當然,曹操的成功也離不開手下的謀士、大將,但那卻是曹操憑其個人魅力吸引過來的。謀士如荀彧、許攸叛袁紹而投曹操,大將如張遼、張邰、徐晃,則是呂布袁紹、楊奉兵敗之后投降曹操的。而曹操卻對他們委以重任、信任有加,足見曹操之廣闊胸襟。
曹操,真乃英雄也!至少在我看來,曹操他就是一個英雄。雖然奸詐狡猾,但卻是個英雄。
“奸雄”?好!君不曾聞“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曹操,我喜歡這個奸雄!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每當耳畔響起這深沉而雄渾的音調,我的心便隨這歌聲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三國歷史……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閱讀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開始閱讀時,我一知半解。后面居然越看越懂了,一捧起它,就愛不釋手。書中的情節經常夢幻般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完全被書中的人物和情節震撼住了。書中的內容描述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描述了眾多激烈的戰爭場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彝陵之戰,還塑造了一批有著鮮明個性的英雄人物,如仁慈忠義的劉備,有勇無謀的張飛,陰險狡詐的曹操,優柔寡斷的孫權……當然令我感受最深的卻是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愿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次次帶領蜀國走過危難。可是,他雖自比管仲,卻不如管仲那樣知人善任,這導致他在街亭一役中栽了個大跟頭。街亭失守使蜀國損兵折將,甚是慘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看到這里,不禁為諸葛亮嘆擔憂:一個如此聰明的人,經此一役,想必會大受打擊,一蹶不振。可是諸葛亮并沒有如此,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去彌補曾經的過失,戰勝自己。
人生就是一條崎嶇坎坷的路,路上有荊棘、沼澤,充滿著遺憾。相比諸葛亮對人生的態度,我是多么的不如呀!每當考試考砸后我總會埋怨,埋怨上天的不公,卻不去分析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只想放棄,不求進取。
讀完了這本書之后,讓我增長了不少的見識,也讓我明白了只要認清自己,改變自己的缺點,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對我來說,《三國演義》就是一盞奇特的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七
——讀《三國演義》有感一部《三國演義》從小學二年級讀到高中二年級,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站在歷史舞臺的出口回首,那座風起云涌、英雄輩出的.舞臺有喜劇也有悲劇。人民決定著滾滾歷史大潮的流向,合勢而行者成為喜劇主人公,反之則出演了悲劇。我想其間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時勢卻不得不背勢而行的失敗者,譬如那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孔明。
臥龍出山前吟過一句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守候在歷史舞臺風云際會處的他,早已預料到自身的結局么?立志“鵬飛萬里”的孔明堅信“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對自己的才華充滿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來。大雪中,那位靠著點漢室血統而寄人籬下卻又不甘平庸的劉備三顧茅廬。玄德固然尚不成氣候且稍乏治國大略,卻是一個能為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于是孔明選擇了自己一生事業的君主,羽扇一揮,他述出一段《隆中對》。那實在是“時勢造英雄”的一個最完美的典型。他扼住所有的關鍵:“外聯孫權,內修政理”、“赤壁之戰”、“智取漢中”、“西和諸戍,南撫夷越”全部落實。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是最好的寫照。
于是,諸葛孔明成為一代人杰。
悲劇開始了。漢中與荊州是孔明鉗制中原之大螯。然而“關張無命”,那位忠肝義膽卻又有許多個性缺陷的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對孔明而言是致命傷。從這時起,《隆中對》的后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漢政權圖就霸業、統一中國的可能性也永遠失去了。假如荊州不失,蜀漢便不會在彝林之戰中大傷國力,孫劉聯盟也可能牢固,然后乘曹操之死,“天下有變”之機,從荊州與漢中同時出擊——合天下者,必為奇才蓋世的諸葛亮了。但歷史是那樣的無情!漢中失卻可再奪,荊州失于魏國亦可再奪,孔明實不放心但又確無他人可譴的荊州守將關云長,偏偏把他失給了令孔明回天無術的東吳。于是,諸葛亮的后半生,在無望中掙扎,他陷入了歷史的死角,成為一場注定失敗的戰爭指揮者。
這一切并不在于他不識時局,恰恰相反,一切盡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面對殘局,他卻不能放棄掙扎。劉備白帝托孤時,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諾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他獻上了一生,萬死不辭。正是劉備及其部下毀了孔明一生功業而留下一攤殘局,卻又給他冠上一頂無法摘脫的金帽。
于是他上表劉禪:“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亡之?”盡管已看到蜀漢必亡,“夙夜憂嘆”,他卻必須去承擔,在沒有任何可乘之機的條件下,“庶竭駑鈍,興復漢室”,只為,一條理由——“報先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孔明聽到了另一種召喚——兩千年來支撐華夏文化的精神強音——大義!意氣相投,堪托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懷,而明君一旦相遇,便畢生想報,肝腦涂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貞之節操,將相之風范。現代人難以徹悟中國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為一主而死節的忠貞。但在需要君主的時代里,孔子先賢所倡導的忠貞死節是極其崇高和高貴的。孔明用智慧和生命擁抱大義,上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成敗固難測,道義實肩荷。孔明隔斷對閑云野鶴般隱居生活的懷念,那每每讓我淚下的那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他唯一的選擇。
至此,他寫下了后半生。失敗了,卻成為千古英雄。
孔明壯志未酬,不能說懷才不遇。歷史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又是冷酷的。正如司馬徽再薦名士是所云:“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站在歷史舞臺出口的我,只能遙思當年大星隕落、秋風蕭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無命。
歷史從一開始就已注定,無法改變。“分久必合”而“合”者并非孔明。然以一代人杰成為千古英雄,忠成大義者,又必數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問際會的風云,喧囂的歷史舞臺,究竟何者為英雄?煮酒論英雄的曹孟德面對韜晦趨身的劉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只被人稱作“奸雄”,“攜民渡江”但在治國大略上稍遜一籌的劉備只可被道作“仁君”。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備者,方堪號作——英雄。
英雄之于時代,猶如火種之于干柴。時勢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時勢,但時代卻永遠不可沒有英雄!任何歷史永遠都只由人民決定,但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
站在歷史舞臺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八
閑來無事,捧起一卷《三國演義》,閱讀之余被描寫的已經很熟悉的情節再次吸引,決定重溫那一段膾炙人口的風云故事。數天之后感慨頗深,記錄下來,也算是收獲。
《三國演義》寫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下面我最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雖然為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10、214和217年連續下三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賞,是他那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九
有幸經過認真學習新聞學知識后再次拜讀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一部介紹從漢末黃巾起義群雄割據直至西晉初年三國歸晉近105年的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而其中使我尤為驚訝的既不是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亦非仁德至極的劉皇叔,也不是忠勇至圣的漢壽亭侯,而是戰爭中對于新聞信息的把握程度,這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利與否,甚至可能成為一場戰爭的轉折點所在。
最出名的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派蔣干入吳勸降周瑜反遭偽造書信迷惑自損重將,而后又中黃蓋苦肉之計盲目接受黃蓋投降,以及錯誤的接受了龐統鐵索連環之計,一步一步走向失敗的深淵。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曹操對于新聞信息的錯誤甚至盲目把握,分不清楚正確信息和錯誤信息,把一些別有用心的“謠言”盲目利用導致失敗。而另一方面諸葛亮通過對天象的準確把握,掌握新聞的時效性,及時借取東風成功取得勝利。這充分體現了對于新聞信息的把握對戰爭起到的巨大影響。
另一方面,對于新聞信息的把握如果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往往也只能功敗垂成。最明顯的例子是諸葛亮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先帝曾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只看到馬謖為舊將,文韜武略卻不能透過現象觀察到其本質。這也直接導致了后來的用空城計巧退司馬,這也是一個例子,司馬懿對于孔明城中一片安寧景象以及旌旗飄動的假象,不能透過現象觀本質從而匆匆撤兵錯失良機。
同時我也聯想到了關于新聞信息的把握需要一定的隱秘性,如果不知道把收集到的信息加以保密,很容易泄露從而釀成大禍。這一點在漢室宗親以及漢室舊將多次計劃謀殺曹操中很容易看出來,馬騰與朝內大臣密謀舉事因為小妾泄露機密,董承吉平眾人謀曹操因仆人泄密,伏氏皇戚謀曹操因頭巾泄密充分體現出他們沒有能夠做到對重要信息的保密,這也導致了失敗。
通過認真拜讀《三國演義》這使得我對新聞學有了更好的認識,相信日后我一定會在新聞學學習方面有所提高。
附:圖書簡介:《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一部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偉大作品。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兩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好詞篇十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作家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和說唱故事,吸取《三國志》等歷史資料編寫而成的。它以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描寫了當時波瀾壯闊的軍事、政治斗爭。全書從單刀匹馬的廝殺到千軍萬馬的混戰;從戰場上的斗智斗勇到營帳里用計設謀……有虛有實,有粗有細,各具特色。既寫出了戰爭的壯烈緊張,又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眾多人物中,“義絕”關羽是我最欣賞的一個。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跨赤兔馬,著綠色戰袍,一手掄青龍偃月刀,一手綽長髯。他對“忠”“義”的堅守更是千古傳頌。
書中第二十五回,關羽被困土山,本想與曹軍決一死戰,以求馬革裹尸,但是終被 “說客”張遼說服提了三個條件:“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不降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細細想來,這三個條件無不體現了他對劉備的忠。到許昌后,曹操又賜美女,又賜金錢,小宴三日,大宴五日的招待他,以結交關羽,然而他卻不為所動。將曹操所贈錦袍穿在里面,只因“舊的錦袍是劉皇叔所贈,見它就如見兄長。”當得知劉備的下落后,他馬上就辭別曹操去尋劉備,上演了“美髯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千古佳話,其對劉備的忠可見一斑。
書中第五十回,曹操兵敗赤壁,投華容道而來,偏偏諸葛亮讓關羽來把守這條必經之路,幾經思索關羽最終以昔日“義”為重,放了曹操。
此時,關羽的“義”是一種復雜的,充滿人情味的英雄氣度。這“義”超越了政治利益和個人生死。在關羽看來,曹操確是大奸大惡之人,得罪朝廷,得罪天下,但曹操確未害他,而是以國士的禮遇待他,那曹操就是自己的知己,殺知己不是血性男兒所為。別人殺曹操是義,而自己殺曹操便是不義,因此寧死也不做不義之事。假如關羽以公義滅私恩那也沒有錯,但最終還是“義”占了上峰。
關羽的“忠”、“義”歷來為人們稱道。毛宗崗將關羽的品格概括為:“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報主”表現的是“忠”,“酬恩”表現的是“義”。而他的“忠”實際上是建立在“義”——桃園結義的兄弟情誼基礎上的。
當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關羽也不可避免的有些缺點。“傲”是他固有的性格,因為他的“傲”,領軍令狀時,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強,要帶更少的兵去攻城;后蜀封五虎上將時,不屑與老將黃忠為伍;知馬超武藝過人,要離荊州去西川與馬超比武。他最終也因為傲而葬送了生命。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關羽,一個集“忠”“義”“傲”于一身的曠世英雄。
【本文地址:http://m.nehjyms.cn/zuowen/230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