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工厂在线观看_99久久99_日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_两性午夜视频_欧美成人h_草逼一区

2023年江西導游詞概況 江西導游詞1000字(優秀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4 08:52:28
2023年江西導游詞概況 江西導游詞1000字(優秀7篇)
時間:2023-04-04 08:52:28     小編:zd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江西導游詞概況 江西導游詞1000字篇一

我們剛剛乘坐的是升級改造后的脫掛式觀光索道,全長1228米,高差196米,空中運行時間為5分鐘。

現在我們已經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嶺嶺頭,因“修篁遍嶺”才有了篁嶺的雅名。(“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我們景區沿途也隨處可見這些竹子。篁嶺是婺源古村落的經典代表,保存了大量的農耕文明時代特征。整個篁嶺景區,分為三大主題板塊:一是“大地飛歌”,體驗多色塊梯田組成的大地藝術對視覺的沖擊;二是“云中漫步”,體現大跨度索橋、溜索對膽量的歷練;三是“天上人間”,展現篁嶺古村的村落構造,古民居上的曬秋傳統,還有古老天街的商賈、美食、民居、民俗的無窮魅力。讓每一位游客真正體驗到“民俗風、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歌、生活曲、夢幻情”。

在景區開發之前,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徽州村落,也曾一度瀕臨衰落和消亡。由于受地形限制,篁嶺交通不便且嚴重缺水,絕大部份農田、土地等生產資料都在山下,使村莊逐步半空心化。這樣一來,村里大部分閑置房屋都因年久失修而腐爛倒塌;獨特的“曬秋”景觀也逐年消失。那么,篁嶺村開發的第一戰是怎么打的呢?咱們剛剛在纜車內看到山腳下的公路旁有一排排整齊的房屋,那兒叫篁嶺新村,是2009年由婺源縣鄉村文化公司出資新建的,村里有68套新徽派風格安置房,24套老年公寓和單身公寓,住在村里的320人全部是從原篁嶺古村遷出的。篁嶺通過這樣一種古村落旅游產權收購以及搬遷安置的方式。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并對古村落建筑及風貌體系進行規劃、保護,為景區發展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篁嶺古村依山就勢而建,四周古木環抱,后龍山以青松為主,村腳水口林以紅豆杉群為主,我們現在正走在村西進村的水口林中,以香楓和古樟居多,樹齡大多在幾百年,最長達到了千年以上。篁嶺古村由曹文侃建村于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580余年。所以篁嶺也是曹氏聚族而居的這么一個典型的徽州古村落。

民俗展覽館(祠堂)

我們現在來到村口,此處地勢較為開闊,篁嶺先人在這里建了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現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婺源縣目前正在努力構建以觀光接待型為基礎,以休閑度假康健型為重點,以文化體驗型為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有一系列特色活動和特色產品,像“民間燈彩巡演”“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婺源鄉村過大年”等等,還通過“婺源鄉村文化旅游節”“婺源茶文化節”等節事,來展現婺源民俗、民間文化特色。

篁嶺也不例外,現在將篁嶺宗祠打造成為了一個民俗展覽館,對婺源特有民俗、古徽文化通過實物進行展示,打造婺源文化藝術民俗村落。大家可以細細參觀,看完后,我們從側門出,到竹山書院。

竹山書院

雖然在傳統的婺源縣志里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于曹氏宗祠側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建。曹振鏞,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士。把竹山書院建于曹氏宗祠側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書院門前有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

古代教育特別強調“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筑風格體現簡潔樸素,突出教育功能與氛圍。書院分前堂和后堂兩大部分,是主要教學區,樓上是藏書閣。

前堂部分有風雨廊,側邊墻壁上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岳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岳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秀傳統,被世代繼承和發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的學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現在書院里正在進行的是全國名家美術作品邀請展,主題是“寫生篁嶺”。

(備詢:大門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竹山書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等磚雕。都與讀書有關,寄托了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書院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徽州磚雕的經典代表作。兩塊磚雕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游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然也是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期望。)

天街

徽州古村很重視村莊布局,講究風水。篁嶺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橋六井”布局建設。篁嶺天街長388米,橫貫東西,九條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莊的各個角落。天街是篁嶺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也是篁嶺的“商業一條街”,兩邊商鋪林立,各種當地特色的業態在此匯聚,這里有婺源三雕之一的木雕,在現場雕刻、修復;有民間藝人制作竹編用品等。

酒店接待中心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景區即將啟用的酒店接待中心。

篁嶺景區引入安曼國際度假酒店的品牌理念,對原有的古宅行外立面改造與修繕,內部裝修成精品度假酒店,游客可以來此休閑度假,使景區的旅游產品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閑度假轉變,

這種老宅保護與商業開發結合的新模式,把閑置的老宅從充分利用起來變為財富,不只是簡單地把老宅作為參觀景點,而是通過提供豐富多彩的特色度假活動,將其建設成為了深度體驗婺源本土生活文化的基地。

我們現在右手邊這些民居的二樓就是景區已經建設好的精品酒店客房。

竹虛廳

剛才步入天街時,我們有欣賞到婺源木雕技藝的展示,現在我們看到的竹虛廳,最顯著的特色,就是臨街一面全部為木雕,圖案精美繁復,極盡奢華,是一座木雕藝術的寶庫。門面上的6方木雕圖案,左上是“趙子龍救阿斗”,左下是“關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武百官圖”,右上是“周文王打獵”,右下是“狀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撐的木雕主題,從右到左,依次是福、祿、禧、壽。門罩上裂紋還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為“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竹子又代表竹報平安、步步高升、節節高之意。

江西導游詞概況 江西導游詞1000字篇二

各位旅客:

各人下戰書好!起首請應承我代表4400萬江西老表對各人的降臨暗示熱烈的接待!我是各人本次江西之行的導游。列位也許大多是第一次來江西,天然但愿對江西有一個或許的相識,請讓我向各人扼要先容一下江西的總體輪廓。

江西省地處故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流南岸,全省總面積16.69萬平方千米,總生齒4400.1萬。

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因元代設“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而得省名,又因省內最大的河道為贛江,故簡稱“贛”。南昌為省會都市。江西是聞名的紅土地。這有雙重寄義:一方面是由于江西是世界紅壤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另一方面即是由于江西為革命做出過重要孝順,土地是用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江西也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山川蘊靈秀,人物自風騷,江西汗青上先后呈現過陶淵明、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晏殊、黃庭堅、楊萬里、朱熹、文天祥、宋應星、湯顯祖等汗青文化紳士。

江西省內有著富厚的旅游資源。首要分為四大類:即瑰偉絕特的綠色山川、積淀深摯的贛鄱文化、內在富厚的赤色搖籃、古樸純厚的習慣風情。天下級旅游資源有6處:即天下文化景觀遣產——廬山,天下天然遺產——三清山,天下天然遺產(中國丹霞)構成部門——龍虎山、龜峰,天下地質公園——廬山、龍虎山,國際重要濕地——鄱陽湖。國度級重點風光勝景區有11處,如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仙女湖、三百山、梅嶺——滕王閣、龜峰、高嶺——瑤里、武功山、去居山——柘林湖等。

江西首要的土特產有:景德鎮瓷器、廬山云霧茶、樟樹四特酒、南豐蜜桔、信豐臍橙、安福火腿、泰和烏雞等等。好了,江西就先先容到這里。

旅客伴侶們,好酒必要品嘗,好景點也必要親臨撫玩,祝愿各人在這次觀光中可以或許玩的開心和縱情,我信托,各人必然會不虛此行!

江西導游詞概況 江西導游詞1000字篇三

游客伴侶們:

你們好!我是你們本日的導游高瑩麗,各人可以叫我高導也行。我將隨同各人嬉戲本日的首要景點——廬山瀑布。但愿各人能開開心心地渡過這一天。

廬山瀑布汗青久長,歷代諸多文人騷客在此賦詩題詞,贊揚其壯觀宏偉,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榮譽。最著名的天然是唐代墨客李白的《題廬山瀑布》,已成千古絕唱。

廬山聳峙于長江中下流平原與鄱陽湖畔,多峭壁懸崖,瀑布飛瀉。余邵詩云:“長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廬山風光妍;峭壁陡崖飛瀑布,奇峰秀嶺繞云煙”,瀑布是廬山的一大異景。

瀑布最聞名的應數三疊泉,被稱為廬山第一異景,舊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三疊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遲鈍流淌一段后,再過五老峰背,顛末山水石階,折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

站在三疊泉瀑布前的觀景石臺上舉目望去,但見全長近百米的白練由北崖口懸注于大盤石之上,白練懸掛于空中,三疊理解,正如昔人所云:“上級如飄云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而在水流飛濺中,遠隔十幾米仍覺濕意迎面。

此刻各人可以去隨便的嬉戲了,玩完跋文獲得大門口薈萃。在景點不要亂扔垃圾、煙頭。祝各人玩得舒暢。

江西導游詞概況 江西導游詞1000字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月亮之都”——宜春旅游。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總面積1.87萬平方千米,總人口544.46萬。

宜春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宜春生態環境優越,目前宜春已是全國第一批生態試點城市之一(也是江西第一個生態城市),境內7條主要河流全部達到飲用水標準。“明月處處有,宜春月最明”這是對宜春月亮文化的最好詮釋。在市政府的倡導組織下,宜春市已于2008年9月注冊了“月亮之都”、“月亮之城”等商標,并且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先后成功舉辦了三屆“月亮文化節”,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反響。因此宜春有“月都”、“月城”的美稱。

山水蘊靈蘊,人物自風流。宜春歷史上先后出現過唐代江西最早的狀元盧肇,文壇巨匠唐代“吳中四友”之一的劉慎虛,“芳林十哲”之一的鄭谷,元代“元詩四家”之一的揭溪斯,科學巨匠——“中國的狄德羅”之稱的宋應星等等。

宜春旅游資源豐富,這里有月亮文化的發源地明月山,有葛玄采藥煉丹之處、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閣皂山。商代著名考古遺址樟樹吳城遺址,曹洞宗發源地宜豐洞山,禪宗清規發祥地奉新百丈山,國家級示范森林公園靖安三爪侖,此外還有宜春的溫湯等等。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宜春的明月山風景區。明月山位于宜春市袁州區,是武功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明月山因整個山勢呈半圓形,恰似半輪明月,故稱明月山。它以“迷人的自然風光、罕見的富硒溫泉、著名的禪宗圣地、獨特的月亮文化”為主要特色。是一個“以月亮情吸引人,有生態美景留住人”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明月山就先介紹到這里了。

游客朋友們,好酒需要品嘗,好景點也需要親臨觀賞,祝愿大家在這次旅行中能夠玩的開心和盡興,我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江西導游詞概況 江西導游詞1000字篇五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布鄉村。徽州牌坊是與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構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徽州牌坊種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都在中被毀,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經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于功名坊,叫“功勛坊”。整個結構屬于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正面高處“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準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征。兩側的對聯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圣旨”相呼應。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說是美德,有人說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廟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沒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這也體現了清代建筑的風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朱子家訓》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等傳統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后必須學習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莊重和威嚴。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篁嶺曹氏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里比較恰當,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曬工坊]

曬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家樂呢!

曬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系、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說,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后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么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占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了書院的功能。

當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著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后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該慎終追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現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朩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戰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了千百年傳統木雕“教訓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云薪)的客館。

許村鎮屬于婺源的西南鄉,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系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后開出的艷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筑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獨創的“傳統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筑專家的稱贊,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于徽州傳統的三間結構,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環相扣,誰知道它叫什么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于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里構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么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蘇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么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東西都顛倒著。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后代的期許。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沒有那么深了,這也體現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風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朱子家訓》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等傳統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后必須學習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的,表現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莊重和威嚴。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歷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志·質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影響,能繼承祖傳的美德。他性情寬厚,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從不干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后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說:“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說那樣的話。”因為篁嶺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饑困月份,或是到了年關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說:“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自大,做出有違祖訓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后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據說,篁嶺曹氏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具,在這后堂也有擺布。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志·質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誤聽爾。”居產與鄉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于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只立,培以善根,勿失當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擴焉。后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馀焉。

[曬功坊]

曬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切的時候有什么講究,曬的時候又有什么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家樂呢!

曬功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校,一所鄉村的高級學校。雖然在傳統的婺源縣志里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于曹氏宗祠側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建。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士。把竹山書院建于曹氏宗祠側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聯,其中有許多傳說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筑,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然,隔壁宗祠里燒過的香簽、廢紙、枯枝敗葉什么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筑風格體現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竹山書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寄托了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雨廊,遮風擋雨。側邊墻壁上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岳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岳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秀傳統,被世代繼承和發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里。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后堂兩大部分,我們現在站的前堂是教學區,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里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墻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后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于閱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確說是藏經閣。而在書院教學的先生,則住在后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后堂的廂板上怎么會裝了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間曾數毀數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現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后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游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然也是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現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江西導游詞概況 江西導游詞1000字篇六

各位游客:

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贛東北明珠”——上饒旅游。

上饒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東鄰浙江衢州,南接福建武夷山,北連安徽黃山,西部是著名的鄱陽湖平原,素有“豫章第一門戶”之稱。上饒市總面積2.28萬平方千米,總人口648.99萬。

上饒古屬楊州,春秋為吳越之地,別名饒州,得名于“山郁珍奇,上乘富饒”,素有富饒之地的美譽。自東漢建安年間設置鄱陽郡以來,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山水蘊靈秀,人物自風流。上饒歷史上曾出現過西漢“江西第一人杰”吳芮、東晉開國名臣陶侃、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無產階級革命家方志敏等等。

上饒市旅游資源豐富,擁有世界自然遣產——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遣產(中國丹霞)的六大組成部分之一——弋陽龜峰;世界稻作文化之源——萬年仙人洞;“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還有鄱陽湖國家級候鳥保護區和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

下面我為大家詳細介紹下上饒的三清山景區。三清山位于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懷玉山脈中段。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名。三清山目前是江西惟一一個世界自然遣產,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三清山自古為道家福地洞天,道教在這里擁有悠久的歷史,相關的文化積淀十分濃厚,這使得三清山的歷代宮觀與雄險奇秀的

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都令人嘆為觀止。三清山奇峰怪石不可勝數,云霧寶光嘆為觀止,其美美在古樸自然,奇在形神兼備。所以三清山無愧于“江南第一仙峰,天下無雙福地”。三清山就先介紹到這了。

游客朋友們,好酒需要品嘗,好景點也需要親臨觀賞,祝愿大家在這次旅行中能夠玩的開心和盡興,我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江西導游詞概況 江西導游詞1000字篇七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

曉起,是婺源文化生態旅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生態示范村。

曉起是清代兩淮鹽務使江人鏡故里,位于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江灣鎮境內,溪河交會處。據曉川《汪氏宗譜》記載:唐乾年間汪萬武始居,以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啟明而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故曉起又有上下曉起之分。

群山環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后天井,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想象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小學后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見。村中也頗多明清古建,風格各具特色,村內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回環如棋局。一些村屋門前設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園景象。此外還有雙井印月、濯臺煥影等景。

曉起的"三雕"藝術久享盛名。三雕即磚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繼序堂"、"禮耕堂"是曉起"三雕"藝術的代表之作。

曉起的名貴古樹觀賞園薈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國罕見的大葉紅楠木樹和國家一級樹種江南紅豆杉。它們不僅是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的有力佐證,更為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

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遮天蔽地的古樹,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最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

曉起交通便捷,離縣城34公里,黃山100公里,景德鎮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區。大型停車場、酒樓、各式竹、木結構房屋等配套設施完善,可以同時接待400多人吃、住、游、樂。

【本文地址:http://m.nehjyms.cn/zuowen/223336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欧美一区 |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 人人干在线 | 午夜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清纯白嫩初高生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华液 | 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高清av在线 | 在线不卡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 | 久久久青草 |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96 |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电影 | 美女在线观看av | 成年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久久 | 自拍偷拍视频网 | av一区在线观看 | 人人九九 | 黄色在线免费播放 | 大香网伊人 | aaaa网站 | 日韩欧美三级 | 99久久日韩精品免费热麻豆美女 | av手机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日产乱码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狐狸 | 美日韩免费视频 | 成人综合久久 | 99久久婷婷 | 久久爱综合 | 香蕉一区| 夜夜骚| 夜夜爽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 秋霞电影一区二区 | 老头搡老女人毛片视频在线看 | 亚洲一区视频 | 91国在线高清视频 | 日韩欧美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