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亞洲教案 初中地理亞洲教學反思篇一
一、課程標準
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世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征。
二、教學要求
1.利用地圖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
2.從地圖中認識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4.舉例說明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步驟
[由歷史事件導入]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開創了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 _ _ _ _ _ _ _ )的前蘇聯宇航員乘坐飛般環繞地球軌道飛行,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中的人。】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_ _ _ _ _ _ _ )有幸成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時,他說“這對我個人來說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個飛躍(一大步) eg: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這是一句震驚世界的話。其實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軌道時也說過一句同樣有意思的話。你知道他說了一句什么話嗎?“人類給地球取錯了名字,不該叫它地球,應叫它水球。”
【承轉】水星無水,地球少地,看來人類真的把地球與水星的名字給顛倒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一下地球的真實面目。
(出示圖2-1 地球---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
【講解與提問】這是一張地球衛星圖片,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
圖上白色代表大氣,黃色代表陸地,蔚藍色代表的是海洋,雖然有的地方被云層遮住了,但還是能明顯看出海洋的面積遠大于陸地。
【繼續提問】從海陸分布比例來看,地球上幾分是海?幾分是陸?(可讓學生看餅狀圖,也可以讓學生從圖2-4上估算一下。)
【板書】一、海陸分布(陸海三七分)
【承轉】那么人類是如何了解海陸分布的呢?尤其在過去交通不發達而各種勘測、探測手段還很落后的情況下。
只能靠遠行: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
【承轉】這些古代的遠行活動,可以說對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貢獻。目前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那么分布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黑板出示《大洲和大洋》掛圖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引路讀圖】
① 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
(補充: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意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阿非利加在希臘文中有“陽光灼熱”的意思;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是以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亞拉丁語原意是“南方大陸”;直到19世紀初,俄國探險隊首次進入南極圈,發現新大陸,南極洲意為“地球最南端”。)
② 七大洲中,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③ 南極洲呢?
④ 各大洲的大小關系如何?
⑤ 仔細看圖,各個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點?
⑥ 讀圖活動:說說大洲和大洋的位置關系?誰能說一說我們亞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⑦ 學生活動(上講臺、邊指圖邊講):以上面的歷史事件(絲綢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為例,你作為事件中的主人公,請你說說你當時遠行的路線是什么樣的,到過哪些地方,還能講講你途中碰到過的事或物嗎?
⑧ 你還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嗎?印弟安人是如何到達美洲的?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沉沒的?百慕大三角謎區在哪里?等等。
【承轉】每一個大洲都是一個整體。大洲內部我們又可以分幾部分來認識。看圖2-3
【提問】大洲由哪幾部分組成?
【板書】 大洲 〓 大陸 ╋ 島嶼
【提問】觀察圖2-3,用你話來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陸、半島和島嶼。
【承轉】大洲與大洲往往遠隔重洋,我們來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
【板書】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問】根據你自己的認識,說說海洋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云雨的故鄉:地球水氣的主要來源(畫海陸水循環示意圖)
資源的寶庫:海水淡化;鹽(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分都提出來,平鋪在全世界的陸地上,陸地可以增高150米);魚類資源;石油(釣魚島、我國南海石油開采);可燃冰等。
貿易的通道:海峽(日本海上生命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捷徑――—馬六甲海峽;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海上航線(石油運輸等)。
生存的空間:日本神戶人工島;荷蘭、澳門的圍海造陸。
國防的前線:
[學生總結]
(由學生總結)你在這一課中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老師總結】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質的起源地,陸地是人類生息的繁衍地。近年來,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腳步的加快,海洋將成為人類的又一個生存的空間。
【自我測評】
繪制一幅世界海陸分布簡圖(可以用簡單的圖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輪廓)。
【課后感】
初中地理亞洲教案 初中地理亞洲教學反思篇二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圖表認識東北地區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3、培養學生對圖文信息的獲取、處理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4、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的人口分布”圖和“東北地區的面積與人口統計”表,歸納東北地區人口的分布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城市與鐵路分布”圖,歸納東北地區城市的分布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三、教學流程設計
【揭示課題,直入主題】
【提出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了解東北地區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計算能力。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能學以致用,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指出學習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的人口分布”圖和“東北地區的面積與人口統計”表,歸納東北地區人口的分布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城市與鐵路分布”圖,歸納東北地區城市的分布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人口分布】
教學過程:
【自學指導】看圖思考(同桌之間互相協作)
完成課本p31活動題(大致5分鐘)
活動第一、二題由學生直接計算。第三題引導學生先看圖例明確不同顏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讓學生再來看東北地區人口分布圖。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區,人口稀疏區,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東北地區的人口分布特點。學生歸納總結出人口分布特點后,叫幾名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讀圖分析,請說出東北地區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師強調:中部、南部平原區,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
2、想一想,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最后老師總結。影響一個地區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交通運輸條件,工業與城市分布、資源分布等。
分析完這個題之后呢,讓學生齊讀31頁課文,指導學生劃出重點知識點。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東北地區以前被人們叫做“北大荒”,人煙稀少,那么昔日的荒涼之地如何成為今日的人口稠密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呢?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造成東北人口急劇增長的原因。(我選的是一部熱播電視劇《闖關東》的片頭部分,它剛好講述的是闖關東的時代背景,這樣更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大家都知道東北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區之一,請同學們在課本32頁東北地區主要民族分布圖上找出東北主要的少數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師生互動:老師說哪個民族讓學生找哪個民族,通過看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分布最廣的民族。完成師生活動之后,讓學生看多媒體,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各個民族的分布。讓學生對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給出一張滿族特色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找一名學生朗讀《旗袍與旗裝》,增加學生課外知識。
課堂活動:
課本33頁活動題以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為主,由學生小組間進行討論,最后由一名學生代表回答相關問題。學生們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師總結歸納前面學生所回答的情況,帶領學生看多媒體課件,看兩個民族的習慣和傳統文化以增長課外知識。
教師總結:通過我們前面的學習,我們現在會用地圖和相關圖表來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另外我們了解了不同少數民族它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為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城市分布】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東北有哪些城市嗎?你們知道這些城市是怎樣分布的嗎?
學生自由發揮
教師:好,同學們說了那么多,說的都不錯,但是比較雜亂,那么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從地理角度來系統分析學習東北地區的城市分布,學完之后你將有所收獲。
課堂活動
合作探究:老師給出一幅東北地區城市與鐵路分布圖,結合課文35頁活動題讓學生找出相關城市。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思考課件給出的前兩個問題。第三個問題,給出一張鐵路分布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東北地區主要鐵路干線——京哈線、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強調每條鐵路干線的起止城市名稱。老師引導學生總結東北城市的分布特點:東北地區是中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線沿線分布,特別是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沿線地區。
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及小字部分文字,歸納出哈爾濱、長春、沈陽三個省會城市的主要特點。出示課件加深記憶。
思維升華:大連是一個北方城市,為什么“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呢?在大連舉辦國際服裝節,有哪些優勢條件?
老師提示:結合前面學習人口分布特點的方法從地理位置、氣候、交通運輸條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課件,加深理解。
小結:給出本節課的一個學習框架,讓學生填空,目的是對本節進行梳理,加強記憶。
課堂檢測:
一、猜猜我是誰
1.在東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東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區。我是____遼寧省___。
3.我是東北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我是____滿族_。
4.我連接了哈大線、濱洲線和濱綏線。我是__哈爾濱_____。
二、能力提升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東北地區中南部人口較稠密的原因。
教師總結:中南部以平原為主;農耕發達;工業和交通運輸發達;開發歷史悠久等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學習目標(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能學以致用,聯系實際解決問題)以及重難點(理解本節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的掌握程度。
初中地理亞洲教案 初中地理亞洲教學反思篇三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學內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是形成科學的宇宙觀的基礎,為此,教材主要討論了3個問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圖2表加以說明,運用這些圖表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九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結構特征,從中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閱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一組圖文信息,認識各類天體的主要特征;利用網絡等媒體,收集天文信息,豐富對宇宙環境的認識。
2.通過閱讀“天體系統”圖,設計相應的簡明框圖,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3.閱讀“太陽系模式圖”和“九大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表,歸納九大行星公轉運動的共同特點;閱讀“太陽系其他行星與地球的質量和體積比”圖,歸納三類行星的結構特征。從的結構特征。從上述過程中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的普通行星。
4.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條件、大氣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論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陽系范圍之外的天體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確定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見星人的方向的見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通過尋找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通過運用資料探討地理問題,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通過觀賞天體照片等相關視頻信息,激發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地球上為什么有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環境。
【教學難點】認識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教學方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交流互評。充分利用教科書搭建的平臺,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學法指導】通過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人類的生存環境,首先要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第一,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僅從地球自身因素分析無法得到正確、完整的結論,需要從地球所處的宇宙的環境來分析。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間和資源來源。(引入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的主題,進而以談天說地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導學、自主探討、討論交流]
先根據同學們過去的觀察體驗,交流對天體和宇宙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天體有哪些類型,各有什么特點?讓學生通過閱讀p2圖1.1,除認識到要用科學的眼光觀察天體外,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組成,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緊扣談天說地的話題,提出“說地”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如何確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顆怎樣的星球?地球上為何有生命物質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導]
(引導啟發)認識地球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認識地球上出現的一些地理現象,并找出這些現象形成的客觀的、正確的原因。宇宙雖然無邊無際,處在不停的運動和發展之中,但是有規律可循的。搞清天體系統的形成和層次,可以幫助我們確認和描述地球所處的位置。讀圖指導)圖1.2體現了宇宙是按一定層次和結構組成的有序的物質世界。四幅小圖分別代表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逐層展示了它們之間的隸屬關系。
(方法步驟)
1.利用天體系統層次圖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將(p3)圖1.2轉換為(p4)圖1.3,或自行設計天體系統層次圖,以多種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語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間尺度中地球所處的位置。描述層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的空間尺度順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長的其他方式表達。
[自主探究]
學生獨立學習,并將自己的見解和設計的圖表整理出來。
[交流點評]
鼓勵學生從多角度、用多種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見解,但都需注重科學性,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修正錯誤、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我們在緬懷曾為人類天文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甚至獻身的天文學家的同時,也肩負著繼往開來,不斷探索的使命。
二、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導]
地球到底是一顆怎樣的天體?人類對這一問題的了解,主要來自人類對太陽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陽系,分析一組圖表信息,了解太陽系“家族”中的成員,特別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點,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顆怎樣的行星。
[自學、討論、點評]
1.認識地球作為行星的普通性
(學生圍繞活動要求,先自學,再分組討論)
第一步,讀p4“太陽系模式圖”,說出太陽系的成員、九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排列,從中認識地球。要求運用圖表信息說明地球是一顆怎樣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關數據,運用基本的數理知識比較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即公轉方向、軌道平面夾角、公轉軌道形狀)和結構特征(體積和質量等),進一步認識地球。
(點評指導)點評側重運用數理知識解讀圖表信息,并得出結論的能力。如,觀察太陽系模式圖中九大行星公轉方向的箭頭,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據九大行星的軌道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據九大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圓性。根據這些共同特征證明地球并不例外;再從結構特征,如質量和體積等方面比較各大行星,特別是類地行星,得出地球也無特殊之處的結論。最后,以上述探討的兩方面結果來證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的特殊行星
為何又說地球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整個宇宙中只發現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只提出,側重引導學生通過對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點的認識,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導學]
用人類對火星生命的探測,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條件;再比較火星與地球的自然條件,引導學生探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形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地理觀念。
[自學整理、交流點評]
第一步:讀圖表分析。再次閱讀p4圖表信息,從日地距離、體積和質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說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第二步:閱讀、理解教材。即閱讀p6信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變化與液態水形成的關系,整理出自己的觀點。
第三步:討論交流評議。在自主分析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點評側重分析探討的角度(即從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備生命物質生存所需要的條件分析,而不是作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學科知識的運用(注意運用中是否存在科學性錯誤)、利用圖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圖表信息進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條理性和科學性);采用集體評議與教師評議相結合的方式。
[活動]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導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尋類似地球的星球?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組p.7活動形式提出設想,說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說明:這里所謂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這個問題,需要根據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加以判斷。活動只是給出了一種思考的線索,同學們的思考要力爭富有創意,敢于“異想天開”。
[拓展]
第一步,課堂圍繞課本提供的思考線索討論;再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和見解。
第二步,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可查閱雜志、資料。根據條件許可,參加校天文館的相關活動或利用相關網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網上討論、撰寫小論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初中地理亞洲教案 初中地理亞洲教學反思篇四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范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征的方法。
重點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
難點
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范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并說說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于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x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后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于東部季風區,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并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區位于非季風區,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 西北地區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降水變化規律是:本區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了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通過“干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內其他因素、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業
完成p14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
1.地形
2.氣候
3.自然特征
初中地理亞洲教案 初中地理亞洲教學反思篇五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教學要求
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
2.通過閱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圖,明確區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過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比較,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差異。
4.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結構分析
教材的第二節和第三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征。本節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內容涉及“總論”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地形的分布和特點、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中國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國的農業生產等知識。
1.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于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本節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說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引入新課】
1.中國區域地理知識是在中國總論的基礎上講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內容中很多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抓住這一點,盡量采用簡明生動的啟發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區域知識的構建。
2.可以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直觀地感到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在教學中要突出區域特色。
【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1.展示不同區域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錄像資料。提出問題:從圖片或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2.這部分教材中的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觀圖,包括圖5.9中的“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5.10的“東北林海雪原”、圖5.11的“海南島熱帶風光”。另一類是地理圖表,包括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長江和黃河的流量過程線圖,這部分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3.指導學生分別閱讀哈爾濱和北京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得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征。再將這樣的特點與武漢和廣州的氣候進行對比,認識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氣溫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時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點和植被的特點打下基礎。填活動1表格。
4.由降水的特點引導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河流來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由于南方地區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區多,所以造成了長江流量比黃河流量大。進一步幫助學生發現,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河流的流量隨著降水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減少。引申到我國南方地區夏季會出現洪澇災害,明確災害的形成原因,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5.由氣候的特點引導到對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不同區域的植被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植被類型與氣候條件的關系。首先分析“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區別,然后繼續分析區域內部植被的區別,又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差異明顯的特征。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6.總結歸納,繼續完成活動2的討論,歸納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
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一步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所以,活動1的表格中可以多設計幾行讓學生填寫。
【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1.“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2.閱讀比較圖5.12和圖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并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對比體現出來。這實際上是八年級上冊有關我國農業部分的知識的再現,學生通過回憶上學期所學知識,再通過兩張素描圖的比較體現出來。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 水運
傳統民居 屋頂坡度較小、墻體較厚 屋頂坡度大,墻體高
其他不同
3.組織學生探究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和南方農村景觀差異的原因,完成活動1:
主要形成原因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地形、氣候
主要農作物 氣候
作物熟制 氣候
傳統運輸方式 地形
傳統民居 氣候
其他不同
4.通過區域比較研究歸納區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別通過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說明兩個區域的不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歸納每個區域的特征,對于理解區域內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完成活動1之后,教師應引導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和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受到生動的人地關系的教育.
【本文地址:http://m.nehjyms.cn/zuowen/2175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