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一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就被樓下的兩聲雞鳴驚醒,推開門,微微潮濕的空氣迎面撲來,使我立即清醒。昨晚的一場細雨將廣場上五顏六色的帳篷全趕走了,暗暗慶幸聽了媽媽的話沒有搭帳篷,選擇住了客棧。樓下的一匹棕色馬呼哧呼哧地出著白氣。遠處,村莊尚未蘇醒,村后的梯田,一層又一層,一切都還沉睡著。
我們就在這寧靜的早晨奔赴馬站,剛進站,馬糞混合著干草的味道直嗆人鼻。我喜歡那匹灰棕色的馬,它排在第三位,看見爸爸媽媽都上了馬,我有點迫不及待了。一位老伯扶我上了馬,坐在高高的馬背上,可神氣啦!這匹馬背上的毛早已失去了光澤,但眼睛依舊炯炯有神。領頭漢子大喊一聲“走嘍!”馬兒們便乖乖邁開步子,跟隨頭馬走了起來。馬兒走路一晃一晃,剛開始著實有點害怕,但后來就慢慢習慣了。
叮鈴鈴,叮鈴鈴,頭馬清脆的脖鈴聲打破了山的寧靜,馬幫走入了大山之中。馬兒踩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發出“塔塔塔”的聲音,兩旁長著茂密的樹林,昨夜下了雨,還有水滴順著青翠欲滴的葉子滑落。陽光透過密密匝匝的樹葉灑在身上,有一絲溫暖。馬兒不緊不慢地走著,散步一般,整個馬幫只剩下馬蹄踏在石板路上空靈的響聲。
山路一轉,變得陡峭起來,左邊是逼人的山,右邊是深澗。馬頭朝下,馬尾朝上,人騎在馬背上,像要沖下山坡去,一不小心就要翻下去似的。要是這馬鬧脾氣,一撅屁股,我這小命就玩完了,我不由自主地抓緊這匹老馬的鬃毛。趕馬的漢子看出了我的緊張,安慰我說沒事,只要手抓緊,腿夾緊就可以了。還跟我說了很多以前馬幫的故事。以前他們就是在這條古道上來來回回,運出去的貨物就是茶葉和木頭,運回來的是生活用品,現在條件好了,再也不用馬來駝貨物了,他們失去了生活來源,幸好我們這些旅游者來了,又讓他們找到了事情做,否則這些趕了一輩子馬的漢子不知道靠什么生活了。古道的陽光柔柔的,天空也是湛藍湛藍的,不像城里的天空都被分成了一塊一塊。低頭看看我的老馬,正賣力地往前走著,爸爸媽媽已經看不見了,但脖鈴聲從前方清晰地傳來,告訴我媽媽就在前方的某個拐彎處。
坡度漸緩,嘩嘩的水聲自遠處飄來,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我撥開樹枝,原來泉水隱匿在山石之中。咕嚕咕嚕,流水唱著歌兒,它清澈得沒有一絲雜物,就像剛出生的嬰兒般純潔。
“涓涓河水流不完啊——鮮花開滿山;重重青山望不斷啊——馬幫難!”領頭漢子雄渾的歌聲回蕩在山谷之間,歌聲愁絲綿綿——馬幫早已不是以前的馬幫,馬鎮也不再是之前的馬鎮,當年由茶葉和馬幫運輸帶來的繁榮早已不復存在。只有那厚重的青石板路上,還隱約能看見長長的馬幫隊伍。
回頭看看連綿起伏的群山在羊奶似的霧氣中若隱若現,脖鈴聲漸漸遠去,只有那回蕩在山間的歌聲,還在向人們訴說馬幫那古老的故事……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二
這幾天的云南之旅在依依不舍中就要結束了。不過在最后時刻,我還是過了一把我夢寐以求的癮——騎馬。
那天雖然天公不作美,下著蒙蒙細雨,我們還是坐車趕到了馬場。一番討價還價后,我們拿著馬票興沖沖的向栓馬的馬場奔去。
因為下著雨,所以我們要準備雨衣和防水靴,一切準備就緒后,就排隊等待上馬了。在等待的這段時間,工作人員就給我們講解騎馬要領,介紹馬的一些知識。原來,馬分兩種;一種是馱馬,一種是戰馬。馱馬就是古代專門用于運輸的,如運送茶葉、鹽等貨物和人。而戰馬,顧名思義就是戰場上用于打仗和送情報的馬了。今天我們要騎的當然是馱馬了,馱馬雖然沒有戰馬那么威武,但它一樣非常聽從主人的指揮。
馬上就輪到我們上馬了,今天我們騎馬走的路線就是聞名于天下的茶馬古道中的一小段。剛上馬時,覺得很威風,很興奮,但當馬兒一走時,我被嚇呆了,有一種向前傾,要摔下馬的感覺,我立刻用雙手緊緊的拉住馬栓,一刻也不敢大意。騎馬走了一段路后,我才慢慢的適應過來。
在茶馬古道上,我們邊騎行邊欣賞沿途風光:有著名的七仙湖,傳說七仙湖是七仙女們下凡沐浴的地方。有大瀑布,有原始森林,有千年老妖樹等等。途中還經過了幾個驛站,那些驛站據說是以前專門供馱馬主人歇腳的地方,不過有部分驛站現在經過旅游開發已另作他用了。
我們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走完了那段茶馬古道,這時不但我感覺累了,馬兒也累了,牽馬的馬夫更是累了。
經過這次騎馬之旅,我體會到了古代那些常年奔波在茶馬古道上的商人們,馬夫們,馱馬們是多么的辛苦和不易啊!所以,不管是什么東西,平凡也好,高貴也罷,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都要好好的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三
茶馬古道離麗江市區大約幾十里地遠,綿延在大山中,以前就是靠這條路人們把云南的鹽巴和茶運到遙遠的西藏去的。我們到達馬場后,一人選了一匹馬,我選的是一匹棗紅色的三歲小馬,看上去很精神。(這里沒有高頭大馬,大馬不擅長在高山上長途跋涉)。
納西族牽馬人一人牽一匹馬,一匹接著一匹,古道上有時上坡有時下坡,道路很崎嶇,但馬在牽馬人的吆喝命令下都走得沉而穩,但我想我這么重一定把我的小馬累壞了。
由于我們這一行都是初次騎馬,都有些神經兮兮,馬掌稍一打滑,就會想到我們是否會摔到地上來個狗啃泥巴;馬兒順著古道走,有地方有大水塘,它離水塘特近貼邊走,就會想到是否會被馬兒一下甩到水塘里......所以剛開始我是動不動就驚恐地閉上了雙眼,所以剛開始即使不用走路騎在馬上也不是很享受,看到有的村民熟練地操縱著馬韁繩,指揮著馬在瀟灑地飛馳,羨慕得很。
當我們適應后,就會覺得騎馬也不是那么難,要配合馬的上坡下坡,下坡時人在馬上重心要向后,上坡時則相反,這樣就得勁多了。走著走著,腰也敢挺起來了,也敢用腿夾馬用韁繩輕拽馬給它指令了,颯爽英姿,威風凜凜,我感覺找到了!
走了茶馬古道好長一段,到達了一山泉處,有好大一片開闊地,導游介紹說是馬匹休息處,補給飼料補充體能,我們也下馬活動一下緊張的身體,我順著山溪往上走,一路上水波洶涌,清澈見底,一會兒就找到了水的源頭,它發源于山上,有盡頭的原始森林保護著,奔騰不息地流下,我又到一泉眼處,掬一口水喝下,真正的礦泉水呀,很甘甜。
走茶馬古道,馬到成功!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四
北方有絲綢之路,南方有茶馬古道。暑假,我們來到了云南麗江的茶馬古道,了解古道文化,感受村莊美景,體驗騎馬樂趣,感受大自然的絕美景色。
茶馬古道經過拉市海旁邊的一個小村莊,是古時候馬幫運送茶葉的主要通道,所以稱為茶馬古道。馬夫牽來了當地特有的矮腳馬,我挑了一匹身披棕色皮毛的小馬。小馬那黑色的鬃毛和尾巴把它襯托得威風凜凜,一雙黑寶石般的眼睛又顯得格外可愛,跑起來如同一陣風。
上馬咯!出發了!
起初,身邊只有幾座小房子,只聽見馬蹄啪啪作響。越往里走越清涼,景色也更美了:那啪啪聲嘩嘩飛瀉的瀑布聲格外和諧;桂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引來了一大群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林間的鳥兒唱唱啼蹄;茂密的葉子擋住了幾縷陽光,但還有幾縷小心翼翼撥開葉子透過縫隙映在地上;清風拂面送來絲絲清涼;小溪潺潺流淌,把清泉帶向遠方……但與這美景形成對照的是綿延崎嶇而泥濘的土路,彎彎曲曲,時而上坡,時而下坡。上坡時,馬兒需伸長脖子,挺起肩膀,小心翼翼地往上走,尋找落腳的地方;下坡時,馬兒需減慢速度,小心翼翼地往下走,生怕一不小心滾下坡去。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們才走過了一小段路,不禁感嘆馬幫的辛勞。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們走出了小樹林,見一輪夕陽染紅山頭,幾抹紅霞染紅了天。馬兒們為此陶醉,對著夕陽放聲一啼。紅霞下是映著美麗寶石藍的拉市海。海后是一座又一座高聳入云的山峰,山上還有幾戶人家。那又是那個深居山頂的民族呢?海的前方,是一個個小村莊,人們陸續牽著馬回家了。我們也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時間啊,請停留片刻,讓我們再看看這些可愛的小馬,讓我們再瞧瞧這片美麗的土地!望著古橋上陸陸續續回家的馬隊,以及山頭欲墜的夕陽,我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但我體會到的不是浪子人在他鄉、遠走天涯、牽腸掛肚的鄉愁,而是勞動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可貴品質!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五
他面如古銅,戴著草帽,草帽周圍有花紋,后面的草穗成鳥尾形。他身穿狼皮坎肩,身材魁梧。這,就是我們茶馬古道的向導——馬四爺。
我們先趕到馬四爺家的院子,入門便可看到馬廄,上方存有干草。馬四爺祖上都是馬鍋頭,就是馬幫的帶頭大哥。我們隨著馬四爺上了二樓,參觀馬幫使用的器具。
其中有個很特別的大鈴鐺,足有成人一拳大,搖起來聲如鐘鼓,會讓人不自覺地捂住耳朵,那是頭馬佩戴的鈴鐺,鈴鐺上有一根粗繩,便于掛在馬脖子上。
參觀完馬四爺家的院子,我們便乘車到茶馬古道下的村口,走上鋪好的石板路,腳上覺得不舒服,心中卻有自豪感:我終于走上在大理千盼萬盼的茶馬古道啦!
我興奮不已地邁著每一步,很快到了有馬蹄印的土坡。我慢慢地走著每一步,不想放過任何一個馬蹄印,可是一無所獲。
突然有人叫道:“這里有馬蹄印!”
“這里也有,這里也有!”
我沮喪極了,但還是沖了過去。只見一個巨形的馬蹄印,足有半尺余深,配著小馬蹄印,簡直像一口小井。我仔細地觀察它,并在回到石板路后將它畫了出來。
在上山的過程中,一個佛像面孔涌入眼簾,只見它是一塊巨石自然天成的佛頭像,閉目,眼長濃眉,高鼻梁,栩栩如生。
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山頂,張老師告訴我們:“這條路可以直通四川、西藏、青藏高原,遠至印度、尼泊爾,還與絲綢之路相連呢!”
哇!我才爬了這么幾百米高都已筋疲力盡,可想而之,馬幫的人們是多么辛苦。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更別說開辟茶馬古道的人有多艱辛了。
茶馬古道之所以歷史悠久,揚名海外,緣于那些堅韌堅持的人們!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六
茶馬古道在我的老家永平,最著名的風景區就是茶馬古道了。在濃密的樹林中,有著一條長長的,兩三米寬的石頭路,我雖不知多少它的歷史故事,可它的四季卻是讓我最難忘的。下面我主要給你介紹春,夏,秋三個季節風景。
春天,我來到茶馬古道,一路上,小燕子不停的“嘰嘰”的叫著,一陣陣春風”呼呼”的刮著,再加上我的腳步聲,就像在演奏一曲茶馬古道春天的贊歌。
夏天,我又來到茶馬古道上,只見馬蹄留下的小坑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小花和小蘑菇,小松鼠成群結隊地跑過路面,一路上,小蜜蜂和小螞蟻都在辛勤勞動,小溪叮叮咚咚地流過,像在歡迎我們來茶馬古道游玩。如果你走的更遠一些,你或許還能在一些老樹下找到幾顆發銹的子 彈殼,它會成為你到茶馬古道最有趣的紀念品。
秋天,我再來到茶馬古道,就大不一樣了,路邊的橄欖樹也結果了,路的上面,大自然給秋天的茶馬古道穿上了一件金色的大衣,天空中,大雁排成了”人”字形從北方飛來,歡迎我們到茶馬古道游玩。
在茶馬古道的季節變化中,讓我體會了”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的景色。
怎么樣?茶馬古道不錯吧!如果想去,可別忘了請我給你們帶路當導游哦!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七
終于來到了盼望已久的美麗的麗江,聽說那里最有名的就是茶馬古道了,當然我也很想去體驗一下騎馬翻山越嶺的感覺。
到了茶馬古道景區驛站,我和爸爸媽媽一人一匹馬,開始了我們的茶馬古道之行。古道四周是原始森林,身邊是清澈見底的小溪,讓人看了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那里的導游,也就是馬夫,一路上告訴了我很多知識: “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
一路上,我和爸爸媽媽唱山歌、聊天、拍照、錄像……笑聲傳遍了整片森林。
我騎的這匹馬的名字叫做美特,它總是不走尋常路,喜歡走近路,如果其他馬走大路,它就走小路,其他馬走弧線,它就走直線,有時,還會嚇得我哇哇大叫,不過最終,它總是能回到馬的大部隊中,于是,我不怕了,還漸漸喜歡上了它。不過,它的性子還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呢!
幾個小時的路程, 我和美特已經成了好朋友,看著它走著這么陡峭的山路,馬蹄偶爾還會劃一下,我看了便會有些心疼,于是,到了山路比較險峻的地方,我便要求下來走一會兒,好讓我的馬兒休息一會兒,我也順便走走山路,鍛煉一下。
終于到了半山腰的驛站,我們要在這里扎營休息了。騎了一上午的馬,我也餓了,正好也到了吃午餐的時間了,我們在這里吃的可是正宗的馬幫飯哦。在等侯的空閑時間里,我也沒閑著,我騎上了爸爸這匹“汗血寶馬”,我們在山林間穿梭,快樂無比。
吃完飯,我們又騎上了馬,如今正是早春時節,青苔才剛剛冒出小腦袋,翠綠翠綠的惹人喜愛。還有藍天、白云、碧湖,讓人心曠神怡啊!
更有趣的是這些馬都是"外國馬",因為馬夫告訴我們說如果你想讓馬兒跑起來,你不能說中文,得說"let's go"!我們騎在馬上多次試著高呼"let's go",哈哈,果然如此!
騎馬前行,突然眼前一片開闊,我們來到了茶馬古道的拉市海坐船游覽。拉市海像一顆鉆石般鑲嵌在環山中,清新淡雅,猶如一幅美麗山水畫。
今天是我是最開心的一天了,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來騎馬走走古老的茶馬古道。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八
一片水田,一條小道,涼風習習,馬鈴叮叮。泥濘的小路上,一隊人馬緩緩前行。領頭的那個,鎮定自若、全身放松地坐在馬上,不時還吆喝幾句。別誤會,那不是什么當地的妹子,她就是本姑娘,我。
我們要走的路是著名的中的一小段。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西南地區的高山峽谷和叢林草莽之中,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它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是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通道。
剛騎上馬,我還有點害怕,因為是騎馬的緣故,所以十分顛簸。但漸漸地適應了這種顛簸,便有些愜意了。現在,我就如開頭一般,神情自若地行在田間。我愜意了,馬倒抗議了,只見它走幾步就頭一歪,停在了路邊,嚼幾口路邊的雜草,再晃晃腦袋,繼續走幾步,又重復之前的動作。我很快就落在隊伍上后面了。我一急,一掌拍在馬屁股上,馬一個激靈,立刻小跑起來,輕輕躍過一個又一個人,保持了領先地位。
走過了田野,就進入了一個小村落。不時有幾只雞鴨橫穿土路,還會有幾個戴著頭巾的農婦背著竹簍走在路邊。馬一路小跑,并沒有因上坡的原因影響到速度,很快走到了村子的盡頭。眼前是一座小小的山丘,山丘前立著一塊巨石,巨石上刻了四個大字:“茶馬古道”。走進山里,就是原汁原味的古道了,沒有石磚,沒有人造的痕跡,而是完全的泥路。
剛開始,路還是比較平坦,沒有什么障礙。走到一處岔路口,就遇到難題了。斜上方是一條又窄又險的上坡路,只能供一馬行走,大約呈六十度角的坡。我打了個寒戰,有點退縮。但還是鼓起勇氣,向上走去。馬踏第一步的時候就打滑了,我忍住尖叫,輕輕拍馬的屁股,以示鼓勵。它似乎接收到了我的鼓勵,一步一步,后蹄踩著前蹄的腳印,登了上去。
再繞過幾處荊棘,就到達了我們此行的終點。原路返回時我已不再緊張,隨著白云的腳步,緩緩前進。悠閑中,我的思緒飛到了幾百年前,我想象著我們的先人開辟這條古道的危險與艱辛,贊嘆著他們的勇敢與智慧。今天的我,再走這條古道,全然沒了過去的困難與風險,但這條古道記載的輝煌將永遠不會改變。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九
茶是我國幾千年的勞動結晶,而幾乎全世界的茶,茶道都是從中國發揚出去的,有香醇濃厚的紅茶,有清香可口的綠茶……但運送它們則是一個幾千年歷史的古道和馬幫。而在重慶地區的則是川藏茶馬古道,始于唐宋興于明清,之后則是在二戰后最為興盛,也正是在那我國最需要經濟發展。在那之后則漸漸消失,只有少數人還在從事關于茶馬古道的一些附屬工作。
最初,茶馬古道的形成是一些各個地方的鹽商,商會組織形成的。是賣一些小商品并不是以賣茶為主,在之后的發展才慢慢形成的。而這條古道形成后則是促進了我國多個地方的制茶業,種植茶葉的發展,加速了我國茶葉種類,品質等多個方面的增加、提升。
這條古道,是為那些在西藏外省的人民提供了方便的服務。在西藏,礦物質等一些重要元素。就利用茶和自家奶牛的奶制成了酥油茶,這樣也可以使藏民的多余脂肪得到降解,可以為藏民補充維生素。
茶馬古道從我國一直延伸到西亞、東亞、東南亞等地區,促進了整個亞洲經濟的發展,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經濟意義。
而現在隨著經濟發展有飛機、火車等高效率的交通工具,茶馬古道已沒有當年的興盛,這幾千年的古道漸漸消失,而和它的一切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跟著慢慢的退出歷史舞臺。但這是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巨大沖擊。
我認為我們應該正確有效的去保護茶馬古道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它本身。就像茶道一樣,它是從中國傳到日本,而中國則是將它完全忘記,而日本則是將茶道發揚成了一種精神。
這些種種都在告訴我們文化遺產是需要全中國的人民去保護傳承的。否則在它們全部消失后,我們中國一個不止五千年的泱泱大國又會剩下些什么呢?一群連中國有哪些文化遺產都說不出的一個的中國人?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十
來的人或居住在我國西南部的人,對于“茶馬古道”想必或多或少都有些耳聞吧,這是我國西南一條歷史悠久的經濟交流走廊,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對這條遺留了數千年的交通要道,我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與好奇。暑假期間,我有幸隨同父母一起來到麗江拉市海茶馬古道,探訪這神秘古老的文明遺跡。
來到這里,一定要騎馬感受一下這古今的變遷。幫我們牽馬的“馬鍋頭”是一個幽默風趣的彝族大哥。三匹結實的“滇馬”在他的牽引下顯得服服帖帖,初騎在馬背上,感覺就像在散步。一路上馬蹄輕觸地面發出清脆的“噠噠”聲,我緊握住套在馬頭上的韁繩,馬脖子上的鬃毛如銀絲般散亂著,在陽光下閃耀。
繼續前行,悠揚的馬鈴聲叮當地響起,馬兒開始了艱難的爬坡,只見馬兒用前蹄踏上足有2公分高的石階,可能是用力的緣故,它的鬃毛不停地抖動。由于6-8月份是這里的雨季,道路顯得越發的泥濘崎嶇,馬背上也越發的顛簸,這時的我早已失去了閑適的心情,只是在馬鍋頭的提醒下緊緊地抓住馬韁,盡量保持身體的前傾。為了緩解我的緊張情緒,馬鍋頭大哥指著道旁的一條瀑布對我們說:“看!這就是馬尿瀑布,因為來往的馬幫太多了,馬撒了很多尿,所以就有了這條馬尿瀑布,不信你聞聞!”聽了他的話,我不由得笑了起來。這時的馬可能也餓了,不時地停下來吃草。有一次竟然轉了個彎開始吃草,無論我怎么呼喊,它都無動于衷。最后還是在馬鍋頭的訓導下,它才又開始重新前行。
不知行進了多久,只覺得頭頂的樹蔭,已是越來愈濃密,山路也越發崎嶇。馬鍋頭說現在我們是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正在欣賞沿途的風景,只聽“撲啦”一聲,接下來就聞到一股臭氣,只見馬依次停了下來。馬鍋頭悠揚的山歌聲也戛然而止。只聽他用充滿敬畏的神秘口吻對我說:“小妹妹,快看右手邊那棵老槐樹,它可是歷經千年不倒的樹神啊!”我急忙扭頭看去,只見右手邊矗立著一棵枝繁葉茂高達數十米的千年古樹,樹干上掛滿了當地村民用以祈福的紅布條。人對自然的敬仰在這里展現無遺。可能也正是由于人對自然的無比敬仰,才保持了這里長達數千年的原始風貌吧!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我們終于抵達了此行的最高點,那是山頂處一片雪山融雪匯成的湖泊—仙女湖,傳說中這里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這里的湖水清澈見底,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那赤褐色的石頭。湖岸邊的樹木與繁花倒映在湖水中,使得湖水呈現出各種流動的色彩,美輪美奐,宛若仙境!
我躺在湖畔開滿各色野花的草坪上,仰望著湛藍深邃的天空,遠眺納西古老傳說中神秘莫測的玉龍雪山,回首這包含歷史滄桑的茶馬古道,此刻,我仿佛聽到了多年前馬幫那悠揚的駝鈴聲。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十一
在云南旅游的時候,聽說有一個地方叫茶馬古道。難道古道上有茶又有馬?我的心里充滿了無限的好奇。
到達拉市已經是中午了,匆匆吃完午飯我們就趕往騎馬灘。哇,好多馬呀!黑的、棗紅的、褐色的、白色的,這么多馬,我該騎哪一匹好呢?它們好像都用友好的目光盯著我,于是,我和爸爸媽媽分別選了三種不同顏色的馬。
馬夫示意我跨上馬背,我的心怦怦直跳。腦海里不禁浮現出沈石溪寫的《野馬歸野》中的奈木扎,它很會撒野,經常會把游客從背上甩下來,害得主人乞顏哈察道歉賠禮。“這匹馬兒是不是也會這樣呢?”我在心里嘀咕著。
在馬夫的牽引下,馬兒慢慢地往前走,他告訴我這匹馬的名字叫“錢多多”。走了一小段路,一直低頭的馬兒抬了抬頭,好像對我說:“小朋友,別緊張,要坐穩呦!”我挺了挺腰板,感覺心里平靜了許多。馬兒一匹挨著一匹,一路上“噠噠噠”的馬蹄聲就像演奏著一首樂曲。
要上山了,這也是騎行過程中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每走一步臺階,我都差點從馬背上摔下來;好不容易走完臺階,哪知前面是泥濘的道路,聰明的馬兒每走一步,都要停留幾秒鐘,這真是巨大的考驗啊!
翻過大山,穿過樹林,一路上既驚險又興奮。兩個小時過去了,村莊出現了,藍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美不勝收的拉市海,簡直就是一幅神奇的大自然杰作。
我多么希望再來一趟云南,再騎一回茶馬古道上的馬。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十二
到達麗江的第一天,我們去茶馬古道騎了一回馬,這是我第一次騎馬。
到了馬場,我們要先選擇游覽路線,經過大家的一番討論后,我們選擇了耗時最長、景點最多、價錢最貴的七號路線。
我隨便選了一匹馬,一蹬踏板,便輕輕松松地坐了上去,在前往茶馬古道時,我的馬一直走在路邊,而旁邊有一條小溝,使我一直擔驚受怕,祈禱它不要把我摔到溝里去。
我是一個吃貨,沒想到我選到的馬居然也是個大吃貨,在路上,它看到路邊的一些玉米桿,竟直接走過去叼起一根吃了起來,經過馬主人和我的一再努力下,它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繼續上路。
經過約一個小時的路程,我們終于到達了山頂,我們的午飯,將要吃納西族人給我們精心烹飪的馬幫飯。煮馬幫飯需要兩個鍋,一個鍋做干飯,一個鍋做菜,菜由馬鈴薯、花菜、玉米、胡蘿卜、豆芽等綠色蔬菜煮成的大雜燴,加上一點辣椒,辣辣的菜就煮好了,再配上香噴噴的白米飯,一碗誘人馬幫飯就做成了,吃了辣辣的菜,我的胃口大開,吃了整整兩大碗,這對于不能吃辣的我來講,這是一個奇跡!
吃完了午飯,我們就開始往山下前進了,我們不走回頭路,而是走另一條路。在下山的過程中,我的吃貨馬可能是因為我們有飯吃,它沒飯吃而生氣,路上看到了一堆玉米稈時候,它又故伎重演地沖過去埋頭大吃,坐在馬上的我根本無法控制重心,狼狽不堪!
行程的最后是在拉市海的湖上泛舟,今天的茶馬古道之游就結束了,這次給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在山上吃的那碗香噴噴的馬幫飯,希望下次來的時候能夠再吃到。
游麗江茶馬古道的感想篇十三
去年寒假,我們一家到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的茶馬古道游玩。
豆沙關古稱“石門關”,建于隋朝。豆沙關茶馬古道屬于五尺道的一部分。五尺道因只有五尺寬而得名,在殘存的遺跡中僅長350米,這一段古道上共有深淺不一的243個馬蹄印記。茶馬古道是古代馬幫運輸貨物時不斷踐踏的路,從而形成了馬蹄印記,一直保留到現在。
茶馬古道上凹凸不平,非常難走。我注視著眼前的馬蹄印記,就仿佛呈現出了當年馬幫們運輸貨物時的隊伍,也仿佛聽到了陣陣馬鈴叮當的響聲。然而現在呈現在我的眼前卻只有舊時的馬蹄印記。它們有的深,有的淺,能夠踏出這些馬蹄印記,需要有幾百年沉淀啊!今天,這些印記已成為歷史的縮影。走在這段崎嶇不平的坡道上,我能夠體驗到當年馬幫們外出運輸貨物時的艱辛。
茶馬古道的兩側風景卻各有不同。左邊,灌木叢生,大樹粗壯而又挺拔,小草野花也彎下了腰,向過路的人們招手,一切充滿了豆沙關茶馬古道的生機勃勃,生氣盎然,古道的右側是陡峭的懸崖峭壁。往下看,是一條百米深淵。我放眼朝對岸望去,看到對岸峭壁上有幾個木盒,我頓時感到疑惑:在這荒郊野外的,怎么會在懸崖峭壁上有幾個木盒呢?于是我就去問爸爸。
爸爸告訴我,這并不是普普通通的木盒,而是古代僰人死后安葬時用的懸棺。僰人是川滇交界的一個少數民族,這是他們獨特的葬禮方式。至于那些棺材是如何搬運到懸崖峭壁上的,我還無從知道。
我閉上雙眼,大口大口的呼吸著新鮮空氣,頓時覺得心曠神怡,不得不陶醉于其中。仰望天穹,發現蔚藍的天空中縹緲著幾縷白云,就好像天上仙人的綢緞:時而稀疏;時而密集。前面不時傳來一陣“嘰嘰喳喳”的鳥鳴,好像在歡迎我們這些前來游玩的客人。遠處薄霧籠罩的大山,更加給這條歷史悠久的古道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豆沙關的五尺道雖然很短,但卻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們在豆沙關五尺道上欣賞著四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著這座古鎮濃濃的歷史文化的氣息;見證著這座古鎮在歷史道路上馳騁的一個個腳印、譜寫了大自然色彩輝煌的一頁。我想,這就是這座古鎮獨特的魅力之處了吧。
夕陽西下了,落日余暉下的茶馬古道卻是格外靜謐,天上的老鴉向著遠方飛去,天空也被夕陽染得通紅,就好似一塊藍布被顏料染成了一塊紅布。石板路、僰人棺、古鎮,一切都在落日的映襯下燦爛而又美麗無比,猶如仙境一般。游人們三五成群,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這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鎮。
夜幕降臨時,我隨同家人離開了這充滿歷史文化氣息與自然韻味的豆沙關。我坐在車上,望著漸漸遠去的古鎮,我的心里卻思緒萬千……
【本文地址:http://m.nehjyms.cn/zuowen/204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