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阿q正傳的教案篇一
1.分析閱讀小說諷刺性的語言特色。
2.聯系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賞析小說中描寫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4.領悟課文主旨,分析評論我們身邊的阿q精神。
人物、語言、主題。
:
對阿q精神的再認識。
自讀研讀法。
第一課時 默讀理清情節內容
一.教學導入:
由《燈下隨筆》談起,引到本文內容。或由《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和規律》引到魯迅對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延伸及魯迅的小說創作,均可。
二.復習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雜文集有《墳》《且介亭雜文》《而已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魯迅的名句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無題》)、“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無題(貫于長夜過春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心事浩淼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三.時代背景介紹:
略,見教師用書“寫作背景”。
四.選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兩章,聽錄音。體會作者諷刺性的語言。
五.閱讀全文后,理清內容要點。
第一章,序——介紹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優勝記略——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勝利法。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的可悲結果,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
第五章,生計問題——寫阿q走投無路,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
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的中興,再被趙太爺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準革命——寫辛亥革命引起的未莊的變化,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團圓——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
六.作業布置:
熟讀課文,領會文中語言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第二課時 分析賞讀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說內容。(略)
二.閱讀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說因為自己所寫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為不朽之人立傳,就覺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本義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義不正當,道理就講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沒有取出來,就難以下筆成文。
3.作者寫趙太爺的一“搶”一“跳”,有何表現作用?
提示:“搶”字表現出他的盛氣凌人;“跳”字既顯出他的惱怒、霸道的丑態,又突出了他內心濃重的封建等級觀念。
4.“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怎么會姓趙!”兩句話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強調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強調對方的地位身份低,兩句話中都包含有濃厚的封建等級觀念。
5.從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6.阿q的姓名籍貫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樣的地位和處境?
提示:阿q落到連姓名、籍貫都渺茫的地步,可見其地位之低下。中國農村特別注重姓氏宗族,勢單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負,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沒有姓名,也沒有籍貫,那就是無可依靠,其悲慘處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內容板書小結:
四.閱讀第二章:
1.“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之類的名言,表現出阿q怎樣的心態?
提示:對現實的窮困感到無奈,用虛無縹緲的闊氣來安慰自己同時壓倒別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
2.阿q一方面以進過城市而“更自負”,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這又表現出他什么樣的心態?
提示:前者是對于未莊人而言,表現他的盲目趨時,以為進過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莊人沒有見過的東西;而“鄙薄城里人”則表現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狹隘保守。阿q自然樂意,因為這種矛盾可以使他兩面獲勝。
3.“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個想法表現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現阿q實際上失敗了,但又不愿面對失敗,而找些借口來安慰自己從而取得精神上的勝利這一心態。
4.“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阿q這一投降怎樣理解?
提示:這是阿q的又一發明創造,實在打不過就自輕自賤,如果別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獲得了勝利。這又是阿q的獨特之處,他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萬劫不復的奴才,他不得意誰得意。
5.“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這一句中“不幸”“倒”“幾乎”這幾個詞的意思怎樣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輸錢是幸運的,贏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見那是一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倒”強調贏錢反遭更大的創痛,“幾乎”表明阿q這一次失敗千真萬確是事實,但他竟然還是用精神勝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別人挨打——使自己“逃”過一“劫”。
6.“他睡著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經徹底麻木,沒有思想了。
五.學習了第二章,你對阿q的 “精神勝利法”有何體會?我們周圍還有人這樣使用嗎?(討論)
六.小結板書第二章內容:
七.布置作業:
課外自讀一二章,認真體會對阿q的心理描寫。
第三課時 分析賞讀第三四章
一.復述前兩章內容,就其中的一處描寫談談自己的感想。
二.閱讀第三章:
1.開頭一句中“蒙”這個詞有何含義?
提示:挨打像榮幸地蒙受恩惠。一個“蒙”字,形象地刻畫了阿q以及看客們那種以喪失人格為代價換來盲目的趨炎附勢的變態心理。
2.阿q被趙太爺打了嘴巴后,為什么反覺得“趙太爺高人一籌了”?
提示:又是精神勝利法做怪,因為他自認挨打是一種榮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應該感激。再者趙太爺越高人一籌,他自然就越榮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許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為曾經受過趙太爺的打而換來了人們對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實際上這是一種可悲的奴相。
4.阿q見自己的虱子比不過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來卻不平了”,這是為什么?
提示: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現,美比不過別人,就同別人比丑,贏了也算是一種莫大的勝利。
5.“要拉到墻上照例去碰頭”中“照例”一詞說明什么?
提示:說明并非第一次了,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6.阿q“聳了肩膀等候著”“假洋鬼子”來打,“等候”一詞妙在何處?
提示:不僅表明了阿q的奴隸性,被動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動地接受懲罰。這種奴性人格,變成某種受虐狂,實在讓人詫異。
7.阿q“摩著”小尼姑的頭“呆笑”,對刻畫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著”一詞是來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滿色情成分;“呆笑”,極盡阿q的下流相,盡顯阿q欺軟怕硬的丑態。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這是為什么?這揭示出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詞語,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個個有著一顆骯臟的靈魂,他們因為沒有像阿q一樣親自動手動腳調戲小尼姑,因此覺得不十分過隱,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這表明當時人們之間缺乏起碼的同情心。
三.板書小結第三章內容:
四.閱讀第四章:
1.說說“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個證據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既諷刺阿q,又把阿q精神與當時的一些國粹家掛上了鉤,順筆諷刺他們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
2.說說“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圣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這是正話反說,諷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條,又諷刺了無恥的假道學先生們。
3.概括阿q的女性觀,并說說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觀有,女人都是水性揚花的;女人是害人的東西。這說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靈魂之骯臟也諷刺了假道學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實質。
4.阿q“蓬”的一聲,頭上著了很“粗”的一下,說說“蓬”“粗”二字的準確性。
提示:“蓬”是聽覺效果,“粗”是觸覺感受,阿q先聽到竹杠敲在頭上的聲音,再感到竹杠接觸面積的大小,卻單單感覺不到打的輕重,阿q感覺遲鈍麻木到何種程度!他的精神勝利法已經不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讓他的肉體也麻木了。
5.本文對地保著墨不多,但躍然紙上。簡要說說他是怎樣的人?
提示:仗勢欺人,趁人之危,實際是趙太爺的爪牙和幫兇。
6.趙太爺那樣分明地列出五條協議,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嘴臉?
提示:這表現了趙太爺敲骨吸髓的兇殘本性。我們看到,這五個條件基本沒有針對這一事件的,而是借題發揮,要敲詐阿q,把他逼上絕路。
7.簡要評價吳媽這個人。
學生自由評價,不做定論。
五.板書小結第四章內容:
六.作業布置:
自讀課文三四章,體會作者對阿q的心理刻畫。
阿q正傳的教案篇二
1、讓學生學會閱讀分析小說的故事內容。
2、賞析小說中描寫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3、聯系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4、領悟課文主旨,分析評論我們身邊的阿q精神。
人物、語言、主題
學生對小說人物的加工能力,讓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鮮活起來
3課時
自讀研讀法
十四、五歲時讀《阿q正傳》,覺得《阿q正傳》是世界上最難懂的書,雖然老師講過《阿q正傳》是偉大名著,但十幾頁一口氣讀下來,像是一碗飯里藏著三分之二的生米,實在不明白,又不好意思問,于是在心里反復尋思。尋思的主題是:阿q到底是白癡還是弱智,精神不正常吧?
二十歲時讀《阿q正傳》,覺得《阿q正傳》是世界上最滑稽的書,讀到一半就笑得直不起腰,
三十歲時讀《阿q正傳》,《阿q正傳》成了世界上最深刻的書。
阿q是多么的熟悉,在哪里我見過他。阿q是如此的親切,他是我的鄰居,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同事,是身邊所有我認識和不認識的人,他的影子隨處可見,無法磨滅。
現在的我不敢再讀《阿q正傳》,因為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書。阿q成了我,我就是阿q,而在千千萬萬人中,我發現了所有我熟悉的人物: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還有小d……這些活寶們都來到了我的身邊,可我再也笑不出來,因為我知道自己也有一個圓,因為太努力,結果畫成了瓜子形。
有關教學的一些想法:
1、《阿q正傳》是經典篇目,要上出新意,體現新課標精神。
2、在上課之前,想辦法讓學生最起碼看三遍,名篇精讀嘛。
3、他們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讓他們寫下來,因為新的一代人對此肯定會有新的想法。
4、不要先入為主,把老的東西灌輸給他們,而是通過課堂讓新舊觀念碰撞,擦出火花來。
5、強調閱讀《阿q正傳》的現實意義,并產生鑒賞的美感。
6、學習不是老師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從中感知了多少,讓學生都能對阿q“評頭品足”。
課前預習:提前一個星期布置,跨一個周末,讓同學們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去思考。初讀課文,感知阿q;再讀阿q,寫下隨筆;q,q。
第一課時:基本解讀
先略去時代背景的累贅介紹,直面人物,讓人物自己與學生對話,讓學生從人物話語與文章自身的背景資料去領會阿q生活的社會風貌。
1、阿q人物形象分析——從原文當中找
出身:(低微,體現在哪里,姓名、與人的'交往等,第一自然段等)
職業:(無固定職業 第二自然段 )
外貌:(高、矮、胖、瘦,讓他們自己去想象,找出原文“瘦伶仃”、“赤膊”第三自然段)
衣著:(可讓學生結合課文描寫去發揮,雖有電影有插圖但不主張先看)
經濟狀況:(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目前狀況)
性格與嗜好:(打人、罵人、賭博、耍流氓等)
語言分析:“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一類的“名言”。說說表現了阿q什么心態。又讓學生列舉:
“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
“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
(簡略分析,點到即可,主要是熟悉課文)
行為分析:集中分析結合“思考·探究·練習”第二題來講解五次動手打人
2、阿q周圍的人物分析:本選段主要是王胡、小尼姑
3、阿q生活的環境分析:周圍的人對阿q的態度——很不屑,注定其悲劇的命運與結局。
(注:熟悉課文,初步感知人物,視條件可放映《阿q正傳》的電影片段,為精神勝利法的分析做準備)
第二課時:問題討論與分析
1、有人說:阿q性格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你認為呢?
讓學生自行充分討論,老師小結歸納。
精神勝利法的分析:
引用
(1)質樸愚昧又圓滑無賴
(2)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
(3)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
(4)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
(5)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
(6)排斥異端又向往革命
(7)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
(8)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
(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10)不滿現狀又安于現狀
每一點均要求學生在原文找出相應的語言與動作。
2、討論:阿q精神有無可取之處?
3、討論:阿q只是屬于那個腐朽的年代,現代的生活已經沒有了阿q生存的土壤了,你贊成這種說法嗎?
4、阿q可以被改造嗎?救治良方在文中有提示嗎?
魯迅一直致力于改造國民的q被改造過來了嗎?你在小說中標能不能找到?
5、和阿q一樣的短工也有不少,是什么造成了阿q獨特的性格特點?
第三課時:深入探討與拓展
一、問題探究:
1、注意體會趙太爺的動作和表情,抓住“會姓趙”“配姓趙”,說說這里刻畫了怎樣一個趙太爺。
姓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本不存在會不會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而趙太爺卻說阿q不會姓趙,也不配姓趙;并對阿q又罵又打,他此時心里一定是覺得阿q如果姓趙,是丟了他們趙家的臉,當然他不準阿q姓趙;其實阿q姓趙真是說不清楚,最可惡而可笑的是,趙太爺太不講理,他的所作所為,活脫
2、阿q的姓名籍貫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樣的地位和處境?
連姓、名、籍貫都渺茫的人,可見其地位之低。中國農村特別注重姓氏宗族,勢單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負,q沒有姓,沒有名,也沒有籍貫,那就是無可依靠,其悲慘處境,自不待言。
3、阿q一方面以進過城而“更自負”,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這又表現了阿q什么樣的心態?
可以說這是一種矛盾心態。以進過城而自負,是對于未莊人的自負,某種程度上表現他盲目趨時,以為進過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莊人沒有看見過的東西;而“鄙薄城里人”則表現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狹隘保守。
4、“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個想法表現了阿q什么心理?
表現阿q實際上失敗了,但又不愿意面對失敗,而找些借口來安慰自己從而取得精神上的勝利這一心態。
5、怎樣理解這一句里“不幸”“倒”“幾乎”這幾個詞的意思?
表面看,“不幸”與“贏”自相矛盾,但實際表明,阿q輸錢是幸運的,贏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見那是怎樣的一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倒幾乎失敗”,阿q這一次面臨失敗的真正考驗,但實際上他的精神勝利法又一次神奇地發生了作用。作者用這樣的話意在表明,連這樣的失敗都沒有使阿q的精神勝利法失效,可見阿q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
6、聯系上下文,說說“蒙”在此處有什么含義。
挨打也像榮幸地蒙受恩惠,這個意思在后文有詳細的說明。一個“蒙”字,形象地刻畫了阿q以及看客們那種以喪失人格為代價換來盲目的趨炎附勢的變態心理。
7、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為曾經受過趙太爺的打而換來了人們對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實際上這是一種可悲的結局。
8、“照例”說明什么?
“照例”說明阿q總處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墻上碰頭遠不止一次,而是一種家常便飯。
9、“等候”一詞用得妙在何處?
“等候”一詞,不僅表明阿q的奴隸性,被動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動地接受懲罰。這種奴性人格,變成某種受虐狂,讓人觸目驚心。
10、“呆笑”對刻畫阿q起什么作用?
摩著,來回摩擦,用力大概不大,充滿色情成分;呆笑,極盡阿q下流相,盡顯阿q欺軟怕硬之態。
11、與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這揭示出一個怎樣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詞,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帶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這些看客個個有著一顆骯臟的靈魂,他們因為沒有像阿q一樣親自動手調戲小尼姑,因此覺得不十分過癮,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這表明當時人們之間缺乏起碼的同情心。
12、說說“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個證據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既諷刺阿q,又把阿q精神與當時的一些國粹家掛上了鉤,順筆諷刺他們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
13、體會“蓬”“粗”用詞的準確性。
“蓬”是聽覺,“粗”是觸覺,阿q先聽到竹杠敲在頭上的聲音,再感到竹杠接觸面積的大小,卻單單感覺不到打的輕重,阿q感覺遲鈍麻木到何種程度!他的精神勝利法已經不僅使他的精神麻木,而且讓他肉體也麻木了。
二、人物形象和背景分析(老師提供,讓學生在自我充分解讀的基礎上,點撥提升對人物的認識)
1、阿q
《阿q正傳》通過生動的情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藝術形象,特別是阿q,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有鮮明的個性,包含深廣的社會和歷史內容,成為不朽,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
阿q是未莊的一個流浪雇農,他上無片瓦,下無片地,只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活,“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身受殘酷的剝削、壓迫和,處在社會的q性格的刻畫。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勝利法,即對于事實上的屈辱和失敗,用一種自q的這一性格特征。他對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與別人口角時卻會說:“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連老婆也娶下上,卻偏偏要q被迫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這下他該自認失敗了吧?并不,他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余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他在精神上又勝利了;他賭博贏得的洋錢被搶,無法解脫“忽忽不樂”時,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個”而在精神上轉敗為勝,表現出他的自我摧殘;被王胡撞頭遭到“平生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喪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擺“斗”,調戲小尼姑,表現出他的畏強凌弱;阿q向吳媽求愛,被趙秀才用大竹杠教訓了一頓,過了一會,他聽見外面有聲音,一看是吳媽在那里哭鬧。“他想打聽,走近趙司晨的身邊。這時他猛然間q令人難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現實中處處失敗卻用這種法寶取勝。這種“精神勝利法”如同麻醉劑,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經,使他不能認識自己所處的悲苦命運,過著奴隸不如的生活,至死也未覺醒。生命將要結束時,阿q還自我安慰地想“孫子才畫得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整個國民劣根的集大成。
小說通過塑造阿q這個典型,深q的“精神勝利法”的種種表現和它的嚴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啟示人們振奮起來,拋棄阻礙自己前進的精神枷鎖。
魯迅創作阿q這一藝術形象,是特定時代的孕育,意圖有二:一是“畫出沉默國民的魂靈”,“暴露國民的弱點”,讓讀者了解長期封建統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國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二是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批判它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魯迅在這篇小說里,主要是寫一個落后的不覺悟的農民。”(毛澤東《論十大關系》)這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階級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對這一人物形象,我們認識和分析他的時候應突出兩點: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勝利法。明確了這兩點,我們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繪阿q的悲慘處境,顯然是提醒大家:中國的任何革命必須注意解決億萬貧苦農民的問題。這樣,我們就能深刻地認識到作者寫阿q傾向革命的本能,顯然是提醒革命者:廣大農民是有革命要求的,決不應該視而不見這支力量。歸納起來,這篇小說表現了魯迅對辛亥革命的看法,體現了魯迅的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熱切的愛國之心。
老師小結:我們q更注重他不受階級、時代、環境局限的人性當中之不良的因子,而把其q給我們的啟示,不管同學們從阿q身上領悟到什么,有一點對大家是真實的:阿q從足夠遠的地方走過來,向我們走近,我們注視著他,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吹著口哨,搖搖擺擺的罵著“媽媽的,老子…”,他就這樣走了很久,很遠,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模糊了,而恍惚間阿q的形象卻更清晰了.
阿q正傳的教案篇三
1.培養學生初步掌握閱讀欣賞小說的方法——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生活的環境,分析小說的藝術特色。
2.正確理解阿q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認識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3.培養學生朗讀小說的能力。
1.《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一件珍品,作為中國的高中生應當閱讀《阿q正傳》的全文。可在上課前兩三周安排在閱讀課上閱讀。不開設閱讀課的學校,可提早布置讓學生在課外自學。即使這樣,可能仍有一些學生未讀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課時時,還需教師把選文前后幾章的故事梗概作點間要復述。
2.現在的學生對產生阿q的那個時代比較陌生,魯迅先生的文筆又比較迂回含蓄,為了更好地了解阿q這個獨特的形象,在教學中介紹一點時代背景是必要的。
3.課文內容深邃,語言幽默,句式多變,還有不少新詞典故,如果僅讓學生自學,由老師重點分析幾個問題,那就會失去許多精彩的地方。為此,我們安排四課時,采用串講的形式,在師生邊閱讀(主要是朗讀)、邊欣賞、邊訓練、邊總結等共同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審美情趣,完成教學任務。
4.為了使講課和學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們理出作者在這兩章中的文章思路,歸納成三條線索:①未莊在革命中的變化,②阿q“投降革命黨”的過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機革命的行徑。而②和③又組成了一對矛盾,故事情節就在這矛盾斗爭中開展。
5.上課前后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阿q正傳》(請電影公司調撥)。
6.參照話劇《阿q正傳》,組織師生演出其中的片斷。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激發學生學習《阿q正傳》的興趣。
2.介紹《阿q正傳》全文的故事梗概。
3.講讀課文開頭至“穿著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處的環境。
教學過程
一、啟發性講話。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這個世界畫廊中的著名形象。當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報副刊》上連載不到一半的時候,茅盾先生就敏銳地指出,它“實是一部杰作”。鄭振鐸更預言它“將成為世界最熟識的中國現代的代表作”。當它一收筆,便被介紹到美、法、日、俄等十多個國家,至今已有四十種不同文字的譯本。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我們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但是,《阿q正傳》這篇小說究竟有什么深遠意義?阿q到底是怎樣一個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內容?等等,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這篇課文吧。
二、介紹《阿q正傳》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說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給阿q作傳的緣起,概略介紹了阿q的身世、處境;第二章“優勝記略”和第三章“續優勝記略”著重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這三章屬于小說的交代部分,在情節結構上屬序幕和開端。第四章“戀愛悲劇”,第五章“生計問題”,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是小說情節的發展,著重描寫了阿q的精神痛苦與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準革命”,即課文節選部分,描寫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莊以后,阿q自發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而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致使他對辛亥革命極度失望。這是小說情節的高潮。第九章“大團圓”描寫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害的悲慘結局,也是小說情節的結局。在介紹每一章時可簡要敘述該章的主要情節。
三、講讀課文。
1.教師朗讀開頭至“穿著崇正皇帝的素”。用敘述語氣,平穩中稍有起伏。
釋疑(每節讀后由學生提出疑難的地方,教師擇要解釋,下同):宣統:清朝末代皇帝的年號。三更四點:舊時夜間用打更(敲竹筒、鑼)計時,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點,三更四點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碼頭。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話文沒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紹興土話中,也用“伊”代“他”。
提問:
①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寫?學生議論。教師小結:(復習第三冊第四單元知識)宣統三年、三更四點、黎明、未莊等——自然環境。鄉下人睡得熟、舉人老爺、趙秀才、“轉折親”等——社會環境。總起來為環境描寫。
②“大不安”主要表現在哪些方向?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舉人老爺把衣箱寄放到未莊,跟趙家排了“轉折親”,未莊人心搖動,謠言旺盛等。
③“舉人老爺和趙秀才素不相能”,為什 么他們還是排了“轉折親”?學生議論。教師小結:對革命恐懼心理,為保護各自的私利使他們聯合起來,同時為下文城鄉反動勢力相互勾結、投機革命留下伏筆。
④未莊的人把革命說成是“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反映了群眾對辛亥革命的認識非常模糊,以為是為明王朝報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傳播到廣大農村,嚴重脫離群眾的現實。
總結:這部分文字生動地記敘了在杭州、紹興光復的當天半夜,城里的舉人老爺就把財物轉到鄉下藏匿,真實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對當時封建勢力的猛烈沖擊,他們那度惶誠恐的虛弱本質躍然紙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忽視喚起民眾的覺悟,即使未莊的農民也人心搖動,想參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孤寂的環境中。
板書:未莊(環境):不安
四、布置作業。
1.預習朗讀從“老q”至“說著自去了”這段課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語氣。
2.阿q參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阿q正傳的教案篇四
:
課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動地描繪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莊時的心理及行為,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1、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主題思想。
2、欣賞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點,典型意義。
:
喜劇外衣下的悲劇人物及社會內涵。
1、加強預習指導,要求通讀課文,記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處,并試做練習一第一小題的前半部分。
2、將教學的主要環節分為“走近阿q”、“尋找幽默”、“體會嚴肅”三個步驟,試圖以“幽默”作為教學難點的突破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社會內涵。
3、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
一課時(整篇課文的教學安排三課時,本課時為第一課時)
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文學作品寓教于樂。魯迅的小說也往往以喜劇外衣包涵悲劇的內核。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注意本課時的教學重點。
走近阿q①簡介的基本情況。
②問題引導: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場之前,還寫到了什么?
③播放電影片斷,引導回憶作品描繪的畫面。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情節:
未莊風傳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機革命。引導學生通過這一環節把握課文的情節,整體感知阿q這一人物。
尋找幽默問題引導:
①圍繞著“革命”這件事,作者寫了一些很幽默的情節。你覺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們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為民眾和地主階級,阿q的幽默又可分為兩個階段,你所找的幽默屬于哪一類?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處,并說說它屬于哪一類。
(“民眾的幽默”如:認為辛亥革命是替崇禎皇帝報仇,并把“崇禎”誤說成“崇正”;“地主階級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趙秀才相約去尼姑庵革命,順手拿走了宣德爐……)
把“幽默”作為教學難點的突破口。
同時,尋找“幽默”的過程,其實就是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過程。也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內涵打下基礎。
體會嚴肅簡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點”,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義。體會這些“幽默”背后的嚴肅:①民眾的“幽默”說明了他們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階級的“幽默”則說明了他們的狡詐、投機革命。
簡略處理這一部分內容,以突出下一步對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體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嚴肅:
⒈把握阿q性格特點
①在宣布革命的時候,阿q有兩句話:“……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黨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這兩句話表現了阿q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②阿q對革命有哪些幻想?從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進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點?
⒉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
阿q雖然可笑,但歷代農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樣嗎?從中我們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嗎?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隱藏著深層的悲哀。學生思考回答:
①宣布革命時的這兩句話,表現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精神勝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歡喜誰就是誰”也就是阿q對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們可將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為:報私仇、搶東西、挑女人。這些愿望中雖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現了他的愚昧落后與不覺悟。試圖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對阿q的形象特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且體會作者在這兩個最滑稽的場面中所蘊藏的深刻的社會內涵。
課堂小結嘲諷的筆調,良苦的用心。突出教學的主線,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認識。
鞏固拓展①課內練習: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文學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有了什么新認識?
②聯系課外閱讀的類似的作品,寫一篇賞析文章。
①完成課內練習;
②課外完成作文。由一篇文章的學習增進學生對文學創作一般規律的認識;使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
附:(一)、板書設計
喜劇的外衣,嘲諷的筆調,
悲劇的內核。良苦的用心。
(二)、課件投影選段
【本文地址:http://m.nehjyms.cn/zuowen/190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