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是我國古老的計算工具,曾得到廣泛傳播和應用,2013年珠算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珠算的計算功能被計算器代替,珠算也逐漸遠離小學課堂。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珠算要不要進課堂辯論稿,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珠算要不要進課堂辯論稿1
珠算入堂立氣華 串串珠心算平生
——“珠算要不要進課堂”正方辯論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針對政協委員提議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一事,我方反復斟酌,仔細推敲,始悟其意蘊之深,觀點不謀而合:珠算應該進入課堂。
歷史從“身方氣正骨錚錚,起落鏗鏘合璧聲”到“功勞汗馬與時進,一串良心入汗青”,讓無數人獲益。而新生代,正需要一個客觀良好的事物樹立我們的德行,培養我們的智慧。因此,我方將從教育,文化,國家三個方面闡述珠算應該進入小學課堂的原因。
珠算之于教育,猶如橙橘之芳馨,為教育之養性,習智添磚加瓦。
各位,珠算進入課堂并非史無前例,1972年由于周總理的號召,珠算風靡全國,也曾在1958年進入小學課堂,一度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成績。據人類智力腦細胞的成長規律我們可知,越早學習珠算才越可能激發人腦影像的建立,而對于成人來說,人腦已發育完全,珠算對其智力幫助已然不大。因此珠算保質保量進入小學課堂是有益的。
它除了可以幫助孩子們在學習上取得進步,也可以在精神層面滲透給孩子良好的品德。它既可告訴孩子要有專注力才能成功,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受挫能力,告訴孩子要有一珠錯、便是前功盡棄之后,從頭再來的勇氣。因此,珠算進入小學課堂對于教育而言是一次創新,也是一次機遇,它可涵蓋寓學于樂的思想,給教育帶來新的思路。
珠算之于文化,猶如良書之序言,使文化之傳播如虎添翼。
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大家不會不清楚。算盤珠子上二下五,二為偶數,屬陰數。五為奇數,屬陽數,反映了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哲學理念。它既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同時也帶給我們辯證的思考,對于小學課堂,也許他們還不能明白其中含義,但在日復一日的滲透下會對這些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它并非一時的有利,它也為我們計算著一生辯證的法則。
從小學課堂開始,系統有序的學習珠算,會有利于對文化有共同感悟,培養一代代中國人對于文化有深刻情懷。
珠算之于國家,猶如兩岸斷崖之獨木,使國家與文化之聯系絕處逢生。
眾所周知,極個別國家肆無忌憚地申遺源于我國的文化,打擊了我國許多熱愛傳統文化人的心,我們客觀分析,為何外國能申遺成功?申遺的一大基本原則是:對于一個地區和人民有著強烈的影響,以及長期的活態存在。而在中國,我們看得見的許多優良的傳統習俗因為沒有普及,尤其沒有進入學生學習領域,故而逐漸被遺忘甚至消失了,沒有了活態存在感。
而珠算進入小學課堂正是國家對于文化救贖的一種“豪賭”。它既告訴我們,中國有能力培養一代代人從小學會傳播繼承自己的優良文化,又告訴世界,中國有決心保護好自己的文化。珠算進課堂,是文化保護大廈根基的妙舉,它的成功推行,會預示著一個文化帝國大廈的建立。
或許有人會問,珠算就一定不可或缺嗎?我想說的是,倘若不試著讓其進入課堂,不立即采取行動,那一切美好的設想都是空中的閣樓和鏡中的明月一般。
因此,我方堅定地認為,珠算應該進入課堂。
謝謝大家!
珠算要不要進課堂辯論稿2
文化傳承固然好 本末倒置不可取
——“珠算要不要進課堂”反方辯論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今天反方一辨,對于今天的辯題“珠算要不要進課堂”,正方侃侃而談,我方依然底氣滿滿:珠算不應該進入課堂。接下來,我將從局限、誤區、正解三個方面逐一對其進行論證。
首先,珠算進課堂本身的局限性是不可忽略的。
對方辯友或許會說:珠算融動手、想象等各種能力于一體,進入課堂,發展思維,啟迪心智,大有裨益。細細忖度,其實不然。珠算對于上述能力培養,作用有限。珠算,其實和結繩記事并無兩樣,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數學思維。長此以往,學生何以馳騁在數學的天空?而放到教育層面上,盲目效古是對孩子們的荼毒,最終唯有培養成一批“珠算先生”,別無更大用處。或許連古人重回今日,看見老師用多媒體圖文教撥算盤,用計算器檢驗結果正誤,也要笑掉大牙。泥古地、強制地傳承珠算,弊處多多。珠算只是代表,其實更深一層,這是對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木乃伊式的綁架。
不可置否的是珠算其本身的文化價值,但珠算只是一個運算工具,算盤于古人是健步如飛,于我們則是蹣跚學步。一個以前時代的產物,已不合時宜。強迫性地讓算盤聲充斥每一棟現代小學,實非明智之舉。科技日新月異,從輕便的計算器到云計算,時至今日,算盤在這些科技巨人面前,就如同古老的侏儒一樣。因此,珠算淡出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理固宜然。
其次,是對方辨友對珠算傳承方式非進課堂不可的認知屬于管中窺豹。
對方辨友或許會說:珠算是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今之眾人,豈可視之如草芥?在此,我要大聲抗辯。難道非遺就一定要進入課堂?不進入課堂就不能傳承文化?人類歷史前行的歷程,本就是不斷揚棄的過程。那些普適、普世的文明,自會薪盡火傳,我們瞻仰挽惜那些遺失的“文明化石”,但切莫使自己成了神往于古代的“套中人”。因此,珠算進入課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弘揚傳統文化。給不支持珠算進課堂的人強行貼上“崽賣爺田,數典忘祖”的標簽,恐怕才是戴著有色眼鏡的“狹隘主義者”吧!
再者,既然珠算進入課堂,那么其他的“五藝”——禮樂射御書數,該不該進課堂?既然珠算作為“第五大發明”,那其他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是否也需要進入課堂呢?由此看來,進入課堂并非是明智之舉也并非是珠算傳承唯一的方法。人類最初以物易物,那么今天我們是否也拒絕使用現金、移動支付,呢?我們是否也效仿茹毛飲血,依舊去鉆木取火、結繩記事呢?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最后,從正解來看,珠算傳承的正確方式才是立足未來!
那究竟怎樣才能兩全其美:既能弘揚傳統文化,又不本未倒置呢?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寫到把傳統文化遺產分為煙槍、鴉片、魚翅等等,其意是指對不好的東西就要剔除,對半好半壞的就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好的東西就該繼承傳揚。珠算究竟算是哪一類?該何去何從?我想陳列在博物館里,載入數學史中,收錄到詞典中,放進少年兒童體驗館,納入老年大學……讓世人看得到也摸得著即可,又何必非要堵在“飛入小學課堂”這一條道路上呢?
踩在前人的腳印上前行,更要敢于走出新路,揚棄是必不可少。關鍵是用我們真正輩輩傳揚的精神,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綜上所述,我方重申觀點:珠算不應該進入課堂。
我的陳詞完畢,謝謝大家!
【本文地址:http://m.nehjyms.cn/zuowen/1704649.html】